读了圆明园的感受十个字,我对圆明园的感受简短十个字

首页 > 教育 > 作者:YD1662024-06-26 14:46:04

所以当英军使用先进的连发枪,轻而易举地攻陷大清的第一道防线时,咸丰皇帝还在圆明园里躲着,用鸦片聊以慰藉。

这段历史,客观地证明了落后的思想和武器,注定了大清帝国与圆明园的悲剧。

02、洗劫圆明园的只有列强么?其实自己人也趁火打劫

由于皇帝是圆明园的主人,所以它的存在就是皇室身份地位的象征,而且在雍正时,圆明园就已被建成“一个帝国的缩影",是政治、权利的中心。

由此可见,这座圆明园与平民百姓毫无关系。那只供皇室享乐的园林,在百姓看来是大兴土木,劳民伤财的东西,是剥削他们的象征。

读了圆明园的感受十个字,我对圆明园的感受简短十个字(9)

中国历史档案馆的《圆明园》中记载:“居住在圆明园周围、海淀一带的上万民众连日到圆明园抢劫。"

所以历经列强对圆明园烧毁掠夺后,百姓也参与了抢劫,把园中最后的“遗物"都一扫而空,这让如今处于文明社会的我们看来,觉得怒不可止;

然而对当时的百姓而言,圆明园同样是他们迫切想摧毁的,或想分一杯羹——因为一墙之隔,不仅隔出了贫富、阶级的差距,还隔出了恩怨情仇。

《资治通鉴》里早就说过:时天下荒馑,百姓饿死,帝闻之曰:何不食肉糜? 曰:夏虫不可言冰,蟪蛄不知春秋!可见不同的生活和文化水平,谁都无法真正感同身受。

因此,生活以痛吻我",但百姓是没办法报之以歌"的。

四、圆明园的背后:在新旧交替的时代,谁懂文物的珍贵?

因为我们在过去流失了太多文物,所以,如今“保护文物"的思想,已普及到很多人心里。

然而,别看我们如今对文物如此上心,但是当清朝灭亡、民国建立,再到新中国成立之际,那时有保护文物意识的人并不多,反而高喊拆毁的声浪更强烈。

为何会如此呢?别忘了,我们是“以今看古"——保护文物其实是现代人的思想,我们是拿现在的主流价值观去看古代。

就以新中国初建时的情况来看,因为城市要重新建设,那时就拆了好多古建筑。

读了圆明园的感受十个字,我对圆明园的感受简短十个字(10)

尽管当时有林徽因和梁思成那样的建筑大师奋力挽救,可却因为“保护文物"这个具有前瞻性的观点,与当时的主流价值相冲突,最后古建筑如城墙、清华园牌楼等,通通被当做"四旧"来拆毁。

“北京城市改建过程里,对于文物建筑那样粗暴无情,使我无比痛苦,拆掉一座城楼像挖去我一块肉,剥去了外城的城砖像剥去我一层皮。"

梁思成认为“建筑是有民族性"的,建筑就该保留中国特色;然而适逢建筑思潮突变,梁思成设计的大屋顶建筑被套上"形式主义"的骂名,于是,他超前的思想观念、信念、学识和精神,通通受到了批判。

然而令人啼笑皆非的是,那时拆毁文物的人有多狂热,后来重建时就显得有多讽刺。

且看如今很多城市,都以“古城"作为旅游卖点,但走进一看,不过都是粗糙的修复或重建,只有商业堆砌的红墙绿瓦和劣质纪念品罢了,俗不可耐。

读了圆明园的感受十个字,我对圆明园的感受简短十个字(11)

所以,尽管圆明园是大清帝国建筑艺术的最高峰,关于重建它的话题,时不时会被提起。

然而于文物而言,若是“修复",我们还能从中窥见历史的痕迹和意义;但若是“重建",使用了新式技术和现代材料,那么重建的东西已不是古迹,也失去了历史价值,就算再精美,也不过是个高仿而已。

被毁的文物,早已成往事而不可追,所以我们该做好的是当下,珍惜如今仍然拥有的。

写在最后:

一提起之前遭遇火劫的巴黎圣母院,很多人都拿它和圆明园的悲剧相比。

于是诡异地形成了一个同情圆明园,奚落巴黎圣母院的阵营,然而讽刺的是,多少人是真心惋惜圆明园?又惋惜些什么呢?

惋惜那些我们根本不懂,甚至不认识的宝物珍品?还是惋惜不可复制的建筑艺术?

或许都有吧,但在打抱不平的情绪里,最深刻的还局限在“火烧圆明园"这个耻辱里。

圆明园被毁,确是我们心中一道难以愈合的伤疤,但这不是打着“爱国"旗号来嘲弄巴黎圣母院的借口;而且以“事后诸葛亮"的上帝视角和至高道德,去指责当年侵略的暴行,除了徒增愤慨,实际意义不大。

所以,我们是否可以换个角度想想,圆明园的悲剧对我们有何启示意义?

以今看古的同时,我们也要以古鉴今。

参考资料:

纪录片《圆明园》

纪录片《梁思成与林徽因》

上一页123末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