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书有感朱熹其一动画,观书有感宋朱熹其一其二动漫版

首页 > 教育 > 作者:YD1662024-06-26 22:37:54

观书有感(其一)

宋·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译文:

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展现在眼前,天空的光彩和浮云的影子一起映入水塘,就像在镜子中一起移动。

要问为什么那方塘的水会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那永不枯竭的源头为它源源不断地输送来活水啊。

观书有感朱熹其一动画,观书有感宋朱熹其一其二动漫版(1)


《观书有感》其一 是南宋理学家朱熹的一首脍炙人口的诗作,体现了朱熹的理学思想。他强调“格物致知”,认为通过对外物的观察和思考,可以认识到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这种思想在这首诗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诗人通过对池塘的观察和思考,认识到了学问和人生的真谛。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和传承。

作者简介

观书有感朱熹其一动画,观书有感宋朱熹其一其二动漫版(2)

朱熹(1130—1200),南宋理学家、思想家、诗人、哲学家和教育家,闽学派的代表人物,字元晦,世称朱子,是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

祖籍婺源,生于尤溪,长于建州,从师五夫,讲学武夷,结庐云谷,授徒孝亭,葬于唐石。他广注典籍,对经学、史学、文学、乐律乃至自然科学等都有不同程度的贡献,给后人留下浩如烟海的著述。他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融汇儒、释、道诸家而建构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对中国文化和人类文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学术成果,“致广大,尽精微,综罗百代”,深得历代文人推崇和历朝皇帝褒奖封号。后人尊他为“朱文公”,评价他为“理学正宗”,是继孔孟之后的第三圣人。他一生致力倡兴教育,先后创办了考亭、岳麓、武夷、紫阳等多所著名书院,培养了数以千计的门生,对创建中国古代文明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有《朱文公文集》。

创作背景

这首诗与另一首《观书有感》其二是一组诗,创作于何时何地,缘何而作,一直令人费解,学人言之不详,颇多歧见。有人认为这首诗写于鹅湖之会后一年,即南宋淳熙三年(1176)春,朱熹如婺源省墓而游学三清山,在三清山的三清宫游憩时触景顿悟,有感而发作此诗。另有人根据朱熹写给许顺之的书信《答许顺之》(四部丛刊初编缩本《朱公文文集》卷三十九)推断这两首诗作于南宋乾道二年(1166),是年朱熹居闽北崇安五夫里。

诗词欣赏

首句“半亩方塘一鉴开”,以“半亩方塘”为喻,形象地描绘了一个清澈见底的池塘,宛如一面打开的镜子。这面“镜子”不仅映照出天空的光影和云彩的倒影,更象征着诗人内心的清明与智慧。朱熹用“半亩”这个量词,恰到好处地表达了池塘的大小,既不过于夸张,也不过于狭小,寓意着学问的深浅与积累的过程。

接下来,“天光云影共徘徊”一句,进一步描绘了池塘中的美景。天空中的光影和云彩的倒影在池塘中摇曳生姿,仿佛在悠然自得地徘徊。这种景象不仅展现了自然之美,也暗含了学问的广博与深邃。朱熹通过这一生动的描绘,将读者带入了一个清新、宁静的学术世界。

诗的后两句“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是这首诗的点睛之笔。诗人以设问的方式提出了一个问题:“这池塘为什么能如此清澈呢?”紧接着,他自己给出了答案:“因为有源源不断的活水从源头流入。”这里的“渠”指的是池塘,“活水”则象征着源源不断的知识和学问。朱熹通过这一问一答的形式,巧妙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只有不断学习、不断积累知识,才能使自己的思想保持清澈和活跃。


这首诗以池塘为喻,用生动的形象表达了诗人对学问和人生的看法。它告诉我们,要想保持思想的清澈和活跃,就必须不断学习、不断积累知识。这种精神对于现代人来说同样具有启示意义。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更需要像朱熹那样保持一颗求知的心,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能,以适应不断变化的世界。同时,《观书有感》也体现了朱熹的理学思想,他强调通过对外物的观察和思考,可以认识到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这种思想在这首诗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取材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