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fēn】,甲骨文和金文都是以“八”和“刀”組成的會意字,本意是用刀把物分割開,引申為分別的意思。
说 文 解 字
《說文解字·八部》分:別也。从八从刀,刀以分別物也。
文 献 选 读
《禮記·月令》:仲春之月......日夜分。......仲夏之月......日長至,陰陽爭,死生分。......仲秋之月......日夜分。......仲冬之月......日短至,陰陽爭,諸生蕩。
仲春二月的春分日和仲秋八月的秋分日,陰陽平分,白天與夜晚的時間一樣長,所以這二者叫「分」。仲夏五月的夏至日,陽盛到極致而陰衰到極致,所以白天的時間最長;仲冬十一月的冬至日,陰盛到極致而陽衰到極致,所以白天的時間最短,因此這二者叫「至」。
《文子·上仁》:老子曰:天地之氣,莫大於和。和者,陰陽調,日夜分,故萬物春分而生,秋分而成,生與成,必得和之精。故積陰不生,積陽不化,陰陽交接,乃能成和。
老子說:天地之間的氣,最好的莫過於和。“和”就是陰陽協調,日夜均分。所以萬物春分時萌生,秋分時成熟。萌生與成熟,就在於得到了“和”氣之精。所以陰氣的積聚,萬物不會生發;陽氣的積聚,萬物也不會轉化;只有陰氣與陽氣相交接,才能成為“和”氣。
《荀子·王制》:人何以能群?曰:分。分何以能行?曰:義。故義以分則和,和則一,一則多力,多力則彊,彊則勝物。......故人生不能無群,群而無分則爭,爭則亂,亂則離,離則弱,弱則不能勝物。
荀子可以說是最早的社會學家。他在公元前200多年就提出了「社會分工論」。他說:為什麼人能夠組成社會群體,而禽獸不能?是因為人能夠用相應的義務和責任來進行社會分工,正是因為有分工,所以合起來的力量就更強大。人類的生存不能沒有群體,有群體而沒有分工就會造成爭鬥、混亂、離散,從而就削弱了群體戰勝外物的力量。
《荀子·王霸》:農分田而耕,賈分貨而販,百工分事而勸,士大夫分職而聽,建國諸侯之君分土而守。
荀子又說:農民是分田地而耕種,商人是分貨物而販賣,工匠是分工種而作業,士大夫是分職責而處理事務,諸侯是分疆土而守衛。只有分工明確,每個人都各盡職守,整個共同體才能和諧共處。
《墨子·尚賢》:不能分人以事,厚於貨者不能分人以祿。事則不與,祲則不分,請問天下之賢人將何自至乎王公大人之側哉?
墨子又說:貪于權位的,不能把事務分給別人;看重錢財的,不能把俸祿分給別人。如果政事不讓人參與,俸祿又不肯分給別人,那麼天底下的賢人怎么會到這樣的雇主身邊來呢?
成 语 典 故
物以羣分
同類的東西總是會聚集在一起,而不同類別的東西總是會自然分開。
《周易·繫辭傳》、《禮記·樂記》:方以類聚,物以群分。
涇渭分明
渭河是黄河的最大支流,涇河又是渭河的最大支流。涇河在華陰的高陵匯入渭河时,由于各自上游的降雨量不同,河水中的含沙量也不同,呈現清水與濁水在同一河道中互不相融的奇觀。后人就以此来比喻人品的清濁,或界限分明的不同態度。
《詩經·邶風·谷風》:涇以渭濁,湜湜其沚。
小 知 识
分的長度
有三種標準
古代關於長度的度量衡單位是分、寸、尺、丈。那麼一分是多少呢?古人有三種標準:
1)以一根頭髮的粗細為標準單位,十髮為一「程」,即一分。
2)以一根麥芒的粗細為標準單位,把它叫做「禾秒」,十二禾秒為一「程」,即一分。
3)以一粒黍米為標準單位,一黍爲一分。
三家分晉
公元前376年,韓、趙、魏三家把晉國王室的土地全部瓜分完畢。這是春秋與戰國的分水岭。司馬光的《資治通鑑》就是從這裡開始的。《韓非子·說疑》:韓、魏、趙三子分晉。
身分還是身份?
「分」有分辨、辨別的意思,所以引申出人的「身分【fèn】」
地位。「分」在這裡的意思是划定的範圍或界限,超越了這個界限,就叫做「過分」。
現代漢語中的「份」字,是在日清戰爭失敗之後,從日語的漢字中吸收而來的,表示把一個整體分割成幾份。所以不能因為是人的身分,就給他硬加一個亻旁。當然,有權勢者是可以不必尊重文化傳統而任性地改字,就像秦始皇一樣。
以「分」作偏旁的字
从「分」的會意字:香氣芬芳的“芬”、貧困的“貧”。
以「分」作意符兼聲符的形聲字:一份二份的“份”、打扮的“扮”。
以「分」作聲符的形聲字:氣氛的“氛”、盼望的“盼”、器皿的“盆”、粉末的“粉”、紛亂的“紛”、憤怒的“忿”、汾水的“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