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性神蛇
抽象篇
字源演变
说文解字
“龙”lóng,象形指事字,‘龍’的简体字,‘龍’字最早见于商朝甲骨文。甲骨文的‘龍’字有着与‘鳯’一样的羽冠,像一只口器大张的蛇。晚商金文的‘龙’字呈图案状,三个重要的元素即‘羽冠、大口、蛇形’;西周金文的‘龙’字加两笔刻画‘大口’中的獠牙;春秋金文将‘大口’及‘牙’讹变作肉形;战国楚文字又将‘蛇形身体’与‘大口’分离,九店楚简更是在分离后的蛇形身体上另加了头部和足;秦简的‘龙’字与九店楚简的‘龙’字相差无几;汉初马王堆帛书的‘龙’字基本承袭秦版;东汉《说文》小篆承袭秦版。隋代以后的俗字将‘龍’写作‘尨’,据原字右边偏旁改造而成,三撇也可写作两撇。《简化字总表》进一步省为一撇,简作‘龙’。造字本义:雄性神蛇(像蛇,但比蛇更高贵),根据华夏族的世界观引申为‘雄性首领、雄性天神’。
备注:
甲骨文的‘龍’字不像‘鳯’那样复杂,但有着与‘鳯’一样的羽冠。同孔雀升级为‘鳯’一样,‘龙’是‘蛇’的升级版,这是新石器时期先民们意向出的神话图腾。
‘
蛇/龍崇拜’在中国这片土地上存在了至少6000年,商族祖先也一定是崇拜蛇龙的。
商灭夏之后,为证明其特殊性而改变崇拜事物。
除商族外的其他方国仍多以‘蛇龙’作为崇拜图腾,在商朝灭亡后的三千年更是如此。
扩展阅读:
辽宁查海遗址·巨龙堆塑
辽宁查海遗址巨龙堆塑是目前已知最早的龙图像,距今8000多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