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中国便有“文必秦汉,诗必大唐”之说。
如果说前者在后世还有什么争议,那么后者则是毋容置疑,毕竟唐诗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地位绝非浪得虚名,在中华文化体系里,唐诗是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如果没有唐诗,那么中华文化将昏暗无光,毕竟时至如今,唐诗依然是我们现代人要重点掌握的知识,不说别的,单说语文作文,如果篇篇都能引用一些诗句,那么分数自然不会低。
不过在漫长的唐朝中,诗歌流派也有不同的划分,而根据时间则可以分为初唐、盛唐、中唐和晚唐。
其中初唐的代表人物有陈子昂,盛唐有李白、杜甫,中唐有白居易,晚唐则有李商隐、杜牧。
当然唐朝时期诞生的诗人众多,这些提到的诗人只是代表,就拿初唐来说,除了陈子昂外,还有著名的初唐四杰。
初唐时期的诗歌创作大多蕴涵了南朝浮艳的风格,题材相当狭窄,缺乏真情实感,正如闻一多先生所言:
南朝的宫体诗不是一个空白,而是一个污点。
在南朝宫体诗的影响之下,初唐时期的诗人大多没能跳出圈定的框框,而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四人则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扩大了诗歌的表现范围,才调纵横、气象恢弘,将文人风骨从宫体诗中解放出来,走向了正道。
在这四人中,又以卢照邻的贡献最大,尤其是他那首《长安古意》,更是被誉为“唐朝的声音”。
这首诗非常长,全诗共计476个字,如果想要将其背下来,显然很吃力,但世人皆知的“只羡鸳鸯不羡仙”便是出自其中,只是原句并非如此,知道的人并不多。
冉冉新星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初唐四杰能被划归成一个小团体,他们除了文学造诣一般高之外,致力于将诗歌发扬光大之外,还有另外一个共同的人生经历,即:
惨,很惨,非常惨。
卢照邻出生于幽州范阳(今河北涿州),在当时而言,这是非常偏远的地方,卢照邻想要实现人生价值,就必须走出幽州,前往富饶的江南。
为此,他唯一的出路就是读书。
读书虽然不是成功的唯一途径,但却是未来最不可限量的一条坦途,卢照邻的刻苦自然得到了回报,在他十岁那年,卢照邻便远赴江南跟随文学大儒曹宪、经石专家王义方学习。
名师出高徒,卢照邻很快展露出在文章上的天赋,其文学造诣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等到学成之后,卢照邻与无数读书人一样奔赴长安,渴求出仕。
经过数次碰壁,卢照邻得到了朝廷重臣来济的赏识,在他的推崇和引荐之下,卢照邻则成为了照亮长安上空的一颗新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