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置策略先行!
作者:王旭 | 智信研究公司产业研究主管
关注“资管云”,陪伴金融人的职业成长!
前几天,有一篇文章传遍朋友圈,大致意思是一级市场已经休眠。更有意思的是,正文中GP埋怨人民币LP要求高,又要投早、投小、投科技,又要保证资金安全、还要保证返投!评论中LP也是怒怼GP没给自己赚到钱,甚至有的还把本金给赔了!
在国内,一个非常尴尬的现象就是GP与LP原本和谐美满的“两口子”,变成了如今剑拔弩张,天天互怼的“仇人”。
其实按照我们固有的认知,应该是拉长来看,LP投资更加稳健,平均回报更高。而国际上的数据,也印证了这一认知:投FOF私募股权母基金,面临的亏损概率只有1%。以美国的VC为例,单只基金的平均IRR在21.32%,IRR的中位数是8.73%,标准差是在54.57%。而母基金平均的IRR是21.4%,IRR的中位数是16.14%,标准差是在15.63%。要知道标准差越大,基金未来净值可能变动的程度就越大,稳定度就越小,投资风险以及未来面临亏损率就越高。所以投资母基金还是相对收益稳定的选择。
而在国内,我们一直想从母基金的投资业绩中去寻找答案,但没有成功。在调研中获得的强烈体感就是“没赚到钱”。这种体感,可不仅仅是近两年从冷却到休眠的一级市场感受到的,即便在过去股权市场火热的阶段,得到的也是相似的答案。
问题出在哪儿呢?为什么想站在巨人肩膀上的LP,却被狠狠摔在了地上?
原因可能有很多。但今天,先从一个维度讲起。
首先问一个问题,究竟什么是选GP?你是不是立马脑海里浮现出一张图?这张图里列出GP团队、过往业绩、投资策略等等维度的审查。然后翻找历年各大权威榜单中的大白马基金与自己内部多年收集的基金数据。
这些没错。但是在这之前,不少LP忽略了一项工作,就是对GP做“配置”。GP分不同类型,每一种类型有自己的优劣势,在基金组合中也应该承担不同的角色。在遴选具体GP之前,应该先确定不同类型的GP,自己要配置多少的比例,然后在不同类型的GP里面再去挑选。
而现实的情况是,LP们为了自己的资金安全,都去找一些知名机构。在他们内部设置的白名单制度中,不仅会对管理规模、投资业绩、团队稳定性等进行限制,甚至还会对机构性质也设置门槛。像鼎晖这种国内的头部私募,也不一定能进入国资LP的白名单。这些条件的设置,就注定了组合中都是大白马基金。
但经过了五六年的时间,反而没有得到预期收益,原因就是这些机构看似管理了庞大的基金规模,过往的投资业绩也很好,但基本都是在投资TMT消费风口时积累的。并且大白马基金为了保住自己多年经营的口碑,投资都很谨慎,为了投而投,最终的结果就是想超出市场平均业绩是很难的。并且多赛道布局,往往有一个赛道突然受到环境影响不够“吃香”时,就很可能导致整个基金面临亏损。
如果你是机构型LP,我们建议首先要有GP配置策略。最常见的是分为三类:知名机构、细分专注机构、产业类机构,其实通过这三个名词大家多少都能理解每一类下的机构属性是什么。
这三种不同类型的机构都会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
知名投资机构
这类机构就是频繁出现在我们视野中的,动辄管理上百亿规模的大基金。它们常年占据榜单,投出过几十倍甚至上百倍回报的明星项目。
这类机构的优点不言而喻:团队经验非常丰富;成立时间也都比较长,穿越了投资周期,熟悉市场规则。
但知名机构的缺点也是很多的:
首先,这些知名机构往往基金规模都比较大,在投资期容易陷入到“为了投而投”的困境。而且基金越大,做出超过市场平均的业绩就越难。目前市场上知名的投资机构,都是以押注TMT消费为主做出业绩的。但一级市场的环境正在从TMT消费往硬科技转,这些投资机构也面临人员配置转型的挑战,需要增加不同的专业技能人才。
其次,内控管理方面,知名机构内部流程都会比较规范,前、中、后台人员的人数,以及资源配置都会比较足。但可能就会犯上大机构的通病,流程相对比较长。
最后则是人才激励,虽说大机构的激励制度与晋升已经运行很久,但依旧可以发现知名机构通常是合伙人及以上级别的人员很稳定,而中层及以下的人员变动很频繁,这对于投资及投后管理等工作都会带来困难。
总的来说,大白马基金固然好,依托于自身品牌与穿越周期的经验,可以收获到很多的优质项目。但弊端在于优质项目往往受到多家知名投资机构的追捧,导致估值溢价,增加了投资成本,造成投资收益不高。
对于追求稳健收益的LP,可以考虑配置一定比例的资金给知名投资机构,同时,LP需要关注知名投资机构的投资策略和投资组合,确保其符合自身的风险偏好和投资目标。
细分专注类机构
这类机构往往在特定专注细分的领域里有非常丰富的投资与产业经验,而且合伙人的单兵作战能力都比较强。
这类机构都是专注于自己的细分赛道,所以容易挖掘出独家新兴领域的项目。可是因为它又相对比较集中,所以整体投资组合的分散度就会比较弱了,一般会高度集中在特定的几个赛道,或者是子赛道里。
在内控方面,流程比较简单,规范性一般,好处是决策流程非常快,可以在第一时间决策项目。
在激励机制和团队管理方面,内部激励机制比较一般。优势在于团队晋升空间非常大,做出业绩就可以往上升,完全是以业绩为导向,用实力说话。
综上所述,这类机构可以依靠自己多年深刻赛道的经验,发现更多的优质投资标的,获得超高的投资回报。但这恰恰也是它的弊端,如果专注的赛道受到市场环境与政策的波动,基金很难做出应对措施,从而造成整支基金的亏损。
所以,对于希望追求高回报并愿意承担一定风险的LP,可以考虑配置一定比例的资金给专注细分赛道的机构。但在配置时,LP需要充分了解这些机构的专业能力、投资业绩和市场判断能力,确保其在所投细分赛道内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和投资回报能力。
产业机构
这类机构也很好分辨,一般依托一个大的产业平台,不论是在GP或者是LP里,产业都占有一定比例。
这类机构,往往团队有丰富的产业经验,可是产业真正能够转换成投资,这个中间是有一定的转换概率的,并不是好的产业人就是好的投资人。
这类机构的投资策略显而易见,就是专注在自己的细分赛道里,而且具有创造项目、找到项目的能力。但同样也是因为足够专注,导致他们的分散度就会比较弱了。
在内部管理方面,往往内部的流程规范度很一般,需要不断迭代。而且决策流程中,需要有产业方的高层一起决策。大家的视角就会不太一样,需要花比较多的时间在内部的流程当中。
关于激励机制和团队管理,往往比较一般,团队管理会留着产业管理的印记。但实际上管产业和管投资团队,尤其是管优秀的投资团队,完全是两码事。
综上所述,产业机构虽然通常拥有深厚的产业背景和资源优势,能够与所投企业形成紧密的合作关系,提供产业协同和资源整合。但这也和专注细分领域机构一样,一旦受到市场环境与政策的波动,基金很难做出应对措施。并且相比知名投资机构,产业投资机构的资金规模可能较小,难以支持大规模的投资。
当然对于希望进入特定行业或领域的LP,可以考虑配置一定比例的资金给产业投资机构,以利用其产业协同和行业洞察的优势。但LP需要关注产业投资机构的投资策略和投后管理能力,确保其能够与被投企业形成紧密的合作关系,并提供有效的支持。
说到这里,你可能会觉得还是不知道怎么配。因为每类GP都有自己的优劣势。这就要回到一个“配”字了,孤注一掷专投某一类,就意味着把劣势无限扩大。
因此,还是要根据自身的资金属性、风控要求等因素在先确定不同类型的GP,自己要配置多少的比例,再在每一类中挑选GP。
关注“资管云”,陪伴金融人的职业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