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故人庄》是唐代著名山水田园诗人孟浩然的代表作之一,它是中国古典诗歌史上田园诗歌的艺术珍品。孟浩然是唐代第一位倾力钻研山水田园诗的诗人,他留下了260余首诗作。
《过故人庄》写作背景
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冬,孟浩然随襄州刺史韩朝宗共赴京师。这一次前往长安,孟浩然是受韩朝宗的引谒,将他推荐给朝廷。孟浩然在受引荐的当天,想起上一次与玄宗偶遇的不快,对这一次的觐见犹豫不决,最后还是错过了这个难得的机会。
孟浩然在京城长安短暂停留了半月有余,启程南下,他没有直接回到襄阳。二次入京,依旧空手而归,对于四十四岁的孟浩然来说,有些荒诞可笑。孟浩然在洛阳、许昌和南阳等地盘桓数月,直到开元二十二年(734)五月才回到襄阳涧南园。
这一次从长安回到家,孟浩然心中非常清楚自己几乎没有机会再步入仕途。除了与朋友会面之外,更多的时间孟浩然都住在自家山林里的草庐中,耕作劳动,享受田园之乐。盛夏时节,他望着菜园里长得油油、水灵灵的蔬菜,心里总是透着喜悦和欢畅。这样的乡野生活让他感受到闲适自在,乐得其中。
初秋,几个住在城外的友人请孟浩然到家里做客,他欣然接受了邀请。这一天阳光明媚,天高云淡,孟浩然来到了城外的朋友家,跟朋友们度过了愉快的一天,临别时还不忘约定下一定再面的时间。
《过故人庄》赏析
过故人庄
【唐】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过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这是一首风格平实淡雅的五言律诗,像是诗人写下的一篇日记,细细讲述诗人一次愉悦恬淡的经历,表现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热爱之情。读《过故人庄》给人的感觉是前眼出现了一派绿意盎然的农村风光和田园美景,然而诗人在诗中并没有使用夸张的词语,这里可见孟浩然对平实文字的运用已经达到极高的水平。
首联“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这一联是事件的开端。
诗人叙述自己受朋友邀请到家中做客,朋友热情好客,准备好了待客的酒食,等待诗人的到来。
“具鸡黍”直白的理解是“准备鸡和黄米饭”或者“准备鸡米饭”,但是对于孟浩然这样文采风扬的人来说,这样的解释就太缺乏诗意。“鸡黍之交”是关于东汉范式和张劭的典故,形容朋友之间重情重义。孟浩然用这个典故既表现出朋友对他的热情款待,又赞美了他们之间真挚的友情。
颔联“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这一联是事件的发展。
走进村庄里,绿树成荫环抱着村庄,村庄依靠着城外的青山,朋友的家所在的村庄远离尘嚣,环境安静,同时又充满生机,让人自然地放松了心情,愿意享受美好的田园风光。这一联对仗工整,节奏明快,读起来都能体会到诗人那一刻轻松愉悦的心情。
颈联“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这一联是事件的高潮。
与上一联的对仗相比较,这一联的对仗中明显能感受到诗人和朋友们的动作幅度增大。前一联是描写自然风光的状态,诗人环顾四周就可以将美景尽收眼底,到了这一联大家纷纷落座,打开窗子,面对场圃,一边畅饮美酒一边探讨农事。
“场圃”是指农家门前的一块空地。夏秋两季碾平后作为打粮、晒粮的场地;冬春两季又翻耕后作为菜圃,合称为“场圃”。“桑麻”指代的是农事活动。
通过这一联的描写,读者可以想象出诗人与友人坐在一起说说笑笑,聊天吃饭的场景。然而诗人也只是用到了非常平实的语言,就能营造出一种让人身临其境的感受,诗人遣词造句功力之深厚可见一斑。
尾联“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这一联是事件的延伸。
诗人与朋友一番畅聊之后,准备告辞,显然愉快闲适的一天让诗人感到意犹未尽,故事并没有就此结束,而是留下一个开放的结尾,诗人与朋友约定下一次见面的时间。
下一次见面的时间选在了一个重要的节日—重阳节,一看到“重阳”这两个字,就会让人联想到重阳节登高赏菊等习俗,构成强烈的画面感。“菊花”是花中隐士,它寓意不畏劣境,高风亮节。陶渊明对菊的喜爱让菊花逐渐成为隐士的象征。孟浩然在这首诗的结尾处,提到了菊花,更能表现他当时对隐逸生活感到满足。
这是一首在内容和意境的表达上高度契合的诗歌,对于当时的孟浩然来说,他享受悠然自得的隐逸生活。历经磨难,已近知天命的年龄,或许他已经甘愿过隐居的生活,不再纠结于入仕与隐逸之间,内心安宁下来,“话桑麻”、“就菊花”对他来说也是一个非常好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