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桓公与管仲对饮)
公元前645年,辅佐齐桓公成就大业,将齐桓公推上春秋第一霸主宝座的相邦管仲病逝了。
管仲的地位,我想我就不用再多介绍了,毕竟这是三国大v诸葛亮都当做偶像的人物。
尊王攘夷,攻灭谭遂,葵丘会盟,管仲可以说是用毕生的精力,成就了齐桓公的一生。
看来,当年那一箭,射得不亏。
齐桓公当然也能深刻地意识到,本质上,自己只不过是一个资质平庸的君王,如果没有管仲这样的大腿带自己上分,自己断然是混不到今天这个地步的。
所以在管仲临死之前,齐桓公曾经十分焦急地询问管仲:
《史记》:“群臣谁可相者?”
大哥,你死之后,谁能代替你,接着跟我一起组队上分啊?
管仲表示,这事儿你不应该问我,而应该问你自己。
我是相邦,你是国君,国君对自己治下的这些臣子们应该是最为了解的。
齐桓公思虑片刻,提出了四个人选。
(易牙 形象)
第一个,是厨官易牙。
易牙,是春秋时期,齐国,乃至于全国闻名的大厨,因为做得一手好菜,十分得齐桓公的喜爱。
看来,想要征服国君,不仅要征服国君的心,还要征服国君的胃。
齐桓公想要重用易牙,但管仲认为不可行,因为易牙这个人性格上有些变态。
桓公在位的时候,是春秋五霸之首,齐国强盛,他身为国君,日子过得当然也是极为舒心的,住得好,睡得好,吃得更是不一般的好。
天下间珍馐美味,齐桓公基本上都品尝了个遍,正因如此,齐桓公时常感叹道,大哥我什么都吃过,就是没吃过人肉。
这话听着很吓人,但其实不过是一句戏言,是齐桓公开玩笑的。
不过说者无心,听者有意,易牙一听齐桓公想吃人肉,二话不说就把自己的儿子*了,做成肉羹,进献给了齐桓公。
知道这件事儿的齐桓公当然十分骇然,他一方面觉得易牙这位仁兄也太变态了,但另外一方面,齐桓公则认为,为了我连儿子都能*,易牙铁定是个大忠臣。
不过,管仲坚持易牙性格变态,不通人情,不能重用,所以齐桓公只能提出了第二个人选,开方。
这位开方同志,并不是齐国人,而是卫国人,他不仅是卫国人,还是卫国国君卫懿公(就是喜欢养鹤的那位仁兄)的儿子。
(开方 形象)
齐国强盛,必然要通过武力征服的方式向外扩张,而卫国小国寡民,综合实力一般,俨然是齐国的囊中之物。
于是,齐桓公很快对卫国宣战,表示我要打你了,你赶紧准备准备,咱们约个地方,到时候痛痛快快地打一架。
约架,是春秋时,战争的一个基本规律。
那时节的人重礼仪,有时候甚至会把礼仪比生命看得还要重要。
生活要讲礼仪,做人要讲礼仪,打仗当然也要讲礼仪。
两国开战,无论敌我双方实力如何,都要先通知对方,等对方组织兵马,选好地点,约好时间才能交战。
交战的时候不能使用阴谋诡计,不能偷袭,更不能偷着补课,背地里看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或者孙武的《孙子兵法》(当然那个年代也没有),反正总而言之一句话,即便是打仗,也要打的光明磊落,打的从容,打的体面。
齐国在宣战的时候表现得很体面,卫国在迎战的时候表现的则更体面,因为卫国很有自知之明,卫懿公知道自己根本打不过齐桓公,所以干脆派出儿子开方,携带金帛五车到齐国去送礼,希望两家可以罢兵言和。
齐桓公认为,既然大家都是体面人,既然你礼物也送到了,那就完全可以化干戈为玉帛,于是便收兵罢战,并且转头附送给了开方精美的礼品,希望开方回到卫国之后,可以转达自己和平友好的理念。
齐桓公的想法很好,但开方却表示,齐国强大,卫国落后,我呢,不愿意回卫国了,想在齐国找个工作,给你齐桓公打工。
齐桓公十分开心,他认为是自己的个人魅力起到了作用,让卫国的公子开方变成了自己迷弟。
这叫什么?这叫不战而屈人之兵,这叫一炮未发就俘获对方储君呐。
齐桓公喜不自胜,他旋即把开方留在了自己的身边。
这位开方同志,做人的水平还真不是盖的,在齐桓公身边服侍,一待就是十五年,父亲卫懿公死了他也不曾回去奔丧,可以说是全身全心的把自己奉献给了齐国。
当然了,所谓奉献,是在齐桓公的眼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