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读书兴趣、读书习惯培养起来,这个过程跟母鸡孵小鸡一样,需要时间和耐心。
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你也会慢慢找出适合自己的读书习惯。
比如,我比较喜欢早上起来朗读一些经典难懂的文言文,因为难以读懂,需要朗读出声,才能得以更好地理解。
晚上睡觉前读些不需要太多思考的书,这样睡着后大脑也不至于习惯性继续运行思考。
当你养成阅读的习惯后,有些书还是看不进去,说明这书对你有难度。不妨在网上搜索跟这本书相关的话题看看,通过辅助手段,你对书中的内容不再陌生,也能较好地跟随作者的思路阅读下去。
如果你觉得经典原著很难读懂,也可以暂且放下原著。读译本或者先从针对其价值、当代意义的解读书籍开始阅读。
例如:哲学家康德的著作非常晦涩难懂,读起来很无趣,但迈克尔.桑德尔教授在《公正:该如何做是好?》一书中对其思想做出了阐述解析。这本书内容简单易懂,标题也很有趣,能引导读者对哲学展开很好的思考。
三、不断摸索调整出最佳读书状态
1、弱食强脑
富兰克林在总结他年轻时候之所以能有那么多精力看书,归功于当时他的素食和吃得简单。当时为了省钱买书,他吃素并且吃的很节俭。但恰恰是这样的饮食方式,使得他在那个时期,看书时精力非常旺盛,思维非常敏捷,学习效率很高。
富兰克林的这套方法,也符合我们老一辈倡导的“弱食强脑”理论和过去的老人常说的“吃多了蒙心”说法。
当然,富兰克林的这套素食和饮食简单理论,放在今天来看,不一定健康合理。我自己的改良实践是:饮食尽量清淡,可以多样化,保持七成饱,不到饿的时候,尽量不吃食物。
采用这样的饮食方式,我的学习状态比之前好太多,很容易集中注意力,也不犯困,而且身体机能也逐步进入一个良性循环的状态。
最近,北大数学天才“韦神”韦东奕的饮食习惯火遍了整个网络,他的“一碗米饭,一碗豆腐青菜汤”、“一瓶矿泉水,两个馒头”的饮食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是不是也跟“弱食强脑”有很大关系呢?
有人说韦东奕一心只专注思考数学领域,在饮食上他实在不想花费任何精力去考虑选择,能吃饱饭就行,但他这样的饮食方式却能支撑他每天进行大量思考。我们的确可以尝试借鉴,调整出适合自己能专注下来看书的饮食方式和生活习惯。
2、寻找能量场
在读书馆,我经常听到一些三三两两的陌生书友在离开读书馆前,都饶有兴致地互相倾诉:“在读书馆看书,效率真的很高!”。
的确,在读书馆看书,能进入比较好的心流状态。因为在读书馆看书的,都是爱学习的人,他们既不刷手机,也不玩游戏,个个都在专心致志地看书或者学习。在那个强大的学习磁场中,你烦躁的心自然就安静下来,也看的进去书。
有些朋友可能附近没有读书馆,也可以到附近书店或者自习室去看书,或者在家给自己营造一个比较安静舒适的空间。
3、静坐冥想
有一本叫《巨人的工具》的书,里面介绍了大量的成功人士,他们在健康、财富和智慧等方面的经验总结。书中提到一点说那些成功人士都有静坐冥想的习惯。
为什么他们如此热衷于静坐冥想呢?
因为静坐冥想可以实现身体和大脑的深层次放松,让身体进入到一种低能耗的节能保养模式,充分地修复机体机能,让你的专注力得到提升,对周围的一切细微变化很敏感,在思想上,也有很好的察觉力。
你可以按照你喜欢的舒适方式坐着甚至躺着,调整呼吸,最好是腹式呼吸,深深地吸气,缓缓地呼气,意念放松你身体的各部位,把注意力集中到头顶,然后意念放松你的大脑。
这种静坐冥想的方法,不需要像气功那样,需要强行引气存在走偏风险,是非常安全的保养方式,可以大胆练习。
我一般在睡前静坐冥想,大约坐20到30分钟。之后睡觉,非常容易入睡,整个晚上的睡眠质量也是超级无敌好,而且专注力也得到明显提升。
四、抵制多巴胺,鼓励内啡肽
我们的大脑喜欢躺平,喜欢轻松愉悦,喜欢分泌多巴胺。当你看这那么厚的一本书,需要进行大量思考时,大脑可有意见了,就不断提醒你:别看了,休息一会儿,刷一下视频,逛逛朋友圈,就看那么一小会儿。结果视频刷了几个小时,大脑还在那里乐此不疲。
奶头乐文化的创造者正是利用大脑的这一喜好,每天都在制造和大量传播这大脑喜欢的信息,引诱我们每天在上面浪费大把时间。在这个过程中,大脑分泌了大量的多巴胺,多巴胺过后,我们只剩下沮丧、自责、空洞和迷茫。
然而,当你经过数月的艰辛复习,克服重重困难,成功上岸了;当你经历了对肌肉的磨练,在疲惫和缺氧的运动后,换来浑身的酸爽和健康,这时候你获得的是满满的成就感、幸福感,这种更难能可贵的快乐源泉是内啡肽,它的愉悦感能持续很长时间。
多巴胺属于“即时享乐型”,享乐结束后便是断崖式地抽离,内啡肽属于“先苦后甜型”,在后面的日子,不断让我们品尝到努力换来的幸福果实。
这种“先苦后甜”的前提条件必须要自律,也只有自律的人才是最终的赢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