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个阶段,教育人都需要不断走出自己观念的“洞穴”。
五年前,采访河南汝阳圣陶学校创始人王天民时,他说的一句话至今印象深刻。他将我们常说的“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句话做了新的发展,即“授之以渔不如直接要鱼”。
这句话显然引起了我们的思考,打破了既有的认知局限。我们通常的理解是,鱼即知识,教给学生知识不如教给他们方法。但是,王天民校长的观点是,方法也不给学生,而是只给学生一个任务,让学生在任务解决过程中总结自己的方法。
“直接要鱼”就是给学生一个真实性任务“抓到鱼”。教师不给方法、不给指导,如何抓到鱼、使用什么工具抓、是一个人独立抓还是一群人结对抓,自己去思考、判断或通过讨论共商制订抓鱼方案。最终在不断试错和对比中总结出抓鱼的最优方法。
“直接要鱼”是一个很好的项目学习的隐喻。我觉得至少有以下三个方面的价值值得关注:
一是任务具有真实性、挑战性和召唤性。新时期的教学设计一个重要策略就是情境化,即创设真实问题情境。通过创设一种真实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对知识产生的过程和原初状态进行还原,让学生回到知识发现的现场,经历知识的再发现过程。如果说知识就是鱼,那么生活就是水。离开生活,知识就会变成死鱼。因此,走向深度学习一定是将知识放置在生活中,或者是从生活中提取相关的学科知识,让知识保持鲜活。总之,真实性就是要走向生活与学科的双向融合。
挑战性即在真实的、具有挑战性的环境里,做挑战自己大脑的事情。召唤性意味着参与性,一个学习任务具有召唤性,学生才可能有高参与度。假设性的任务缺乏召唤性,挑战性过高也不具有召唤性。所以,就一个具体的学习任务而言,是否具有召唤性才是最大的挑战。
二是在创造性解决问题中实现多元学习方式的综合运用。我们通常所说的课堂教学的“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总是顾此失彼,尤其“过程与方法”目标长期沦为“失落的一角”。如何让“过程与方法”成为教学中逐步凸显的一环?“直接要鱼”无疑是一个重要路径。“直接要鱼”获取的不是间接经验,而是直接经验。在解决“抓鱼”这一实际问题过程中,独立思考、协同学习、体验式学习、反思性学习、使用工具学习等众多学习方式自然实现了综合运用。在学生完成这一任务过程中,知识本身和学会知识的方法自然都能掌握,学习素养自然能得以提升,在这种综合性、整合性学习中才能更好地实现育人目标。
三是认识学习中“有效失败”的意义。在真实性问题解决中,目标、方法、动机总是处在变化中的,因此问题解决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甚至会遭遇到多次失败。但是,遭遇失败的学习恰恰为情感体验的升华和走向深度学习创造了更多可能。遭遇失败恰恰可能把学生的思维带到他们从未去过的地方。正如美国教育学者马努·卡普尔提出的“有效失败”概念,学生短期学习表现可能不佳,但失败的经验激活了学生的先前知识,促进了内在学习的发生,从而获得较好的长期学习效果。与“有效失败”对应的还有“无效失败”“有效成功”“无效成功”三个概念。无效失败指既短期学习表现差,又长期学习效果差;有效成功指既短期学习表现好,也长期学习效果好;无效成功指短期学习表现好,但是长期学习效果差。现实中,我们似乎更崇尚“无效成功”,因为我们总是见不得眼前的失败,更等不及未来的成功。
《中国教师报》2021年05月05日第4版
作者:褚清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