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的意义的具象化
近日,一位十几岁的少年在柜台边帮助身边的大人填写材料,用他稚嫩的手来解决大人世界里的问题,读书和学习的意义在此刻得到了具象化。
虽然九年义务教育已经普及了很多年,但是由于历史原因,我国还是有相当一部分人处于文盲水平。根据最新的数据,文盲率已经下降到2.67%,但是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很大,算下来也有3000多万人。偏远地区的文盲率会更高一些。
在解放之初,当时全国5.5亿人口中,文盲占比高达80%,农村地区文盲率甚至达到95%。为了提高民众的文化素质,当时在全国展开了轰轰烈烈的扫盲运动。
扫盲运动
当时的中国,正处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工业建设是需要大量的技术人才和能识字的劳动者,但是文盲率高的现状严重制约了这一进程。通过一系列的扫盲活动,新中国提高了国民的文化素质,更为工业化输送了大量的人才和劳动力,为国家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我的母亲是文盲,我还记得小时候在农村,她们会在农忙之余去村子里上课,有时候还要上夜校。在政府的扫盲运动中,她学会了写自己的名字和日常生活中的一些文字。
我们的上一代人虽然贫穷落后,但是他们坚信读书能改变命运,所以拼命的让孩子们读书,我的父母就是他们中的一员,虽然家里穷,但是父母还是坚持把我们两兄弟送去学校,他们含辛茹苦的把我们送进了大学,我非常感激他们。
关于读书的意义,相信没有谁能比宋朝皇帝宋真宗赵恒说的直白:
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
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
出门无车毋须恨,书中有马多如簇。
娶妻无媒毋须恨,书中有女颜如玉。
男儿欲遂平生志,勤向窗前读六经。
读书的好处真是不少,房子、车子、票子、妻子,通过读书,都能得到。读书能获得知识,知识能改变命运。
在这个物欲横流和信息爆炸的今天,“读书无用论”的观点又开始流行起来。明显的变化应该是跟亲戚朋友的谈话内容从“谁家孩子考上了大学”变成了“谁家孩子打工月入过万”,还有人说“读那么多书出来还是一样找不到工作”。随着短视频的兴起和传播,这种观点在一步一步放大。
有个事实是我们都能看到的,大学生找工作是越来越难的。这也正是“读书无用论”这一观点的有力证据。其实这也正是现在学校教育的一个痛点,说到底还是社会需求与学校教育供需错配的问题。我们不断开放的城乡人口流动政策抵消了村落人传统只有通过读书才能实现身份转换的功能性。这个社会现在充满着各种可能性,读书并不是唯一出路。但是,读书能决定你的起点和眼界。
以前看过一个视频,“那些辍学的孩子后来都去了哪里?”绝大多数辍学的孩子,最后进了电子厂,去当服务员,去干最苦最累的活。当然,我并没有否定这些社会的螺丝钉的意思,他们都在靠着自己的努力去生存,谁都是值得尊重的。但是如果可以选,我相信绝大多数都不会选择这样的生活。
改变命运的方式有很多种。读书,其实才是人生最轻松的那条路。也只有读书,你才能选择想要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