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起源
“伏”,有人说指“伏邪”,也有人说是指天气炎热,“宜伏不宜动”。
“三伏”是指初伏、中伏和末伏,约在7月中旬到8月中旬这一段时间。
伏天的说法据说历史相当久远,起源于春秋时期的秦国,《史记·秦纪六》中云:“秦德公二年(公元前676年)初伏。”
唐人张守节曰:“六月三伏之节,起秦德公为之,故云初伏,伏者,隐伏避盛暑也。”
诗词降暑
入伏后,“桑拿模式”即将开启。 暑热难耐,不妨品读诗词,沉心静气,让为你去暑降温吧。
小池
宋代: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
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
早有蜻蜓立上头。
夏意
宋代:苏舜钦
别院深深夏席清,
石榴开遍透帘明。
树阴满地日当午,
梦觉流莺时一声。
新晴
宋代:刘攽
青苔满地初晴后,
绿树无人昼梦余。
唯有南风旧相识,
偷开门户又翻书。
纳凉
宋代:秦观
携扙来追柳外凉,
画桥南畔倚胡床。
月明船笛参差起,
风定池莲自在香。
喜晴
宋代:范成大
窗间梅熟落蒂,
墙下笋成出林。
连雨不知春去,
一晴方觉夏深。
夏日山中
唐代:李白
懒摇白羽扇,裸袒青林中。
脱巾挂石壁,露顶洒松风。
初夏即事
宋代:王安石
石梁茅屋有弯碕,
流水溅溅度两陂。
晴日暖风生麦气,
绿阴幽草胜花时。
山亭夏日唐代:高骈
绿树阴浓夏日长,
楼台倒影入池塘。
水晶帘动微风起,
满架蔷薇一院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