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复旦大学环境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 李志青
绿色发展是“十三五”规划的指导思想和发展理念,其核心在于实现环境与经济之间的有机平衡关系,并推动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在这里高质量一词给出的环境与经济之间的有机平衡关系绝不是一种低水平的平衡,而是在较高效率基础上实现的平衡。从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理论来看,也就是我们只能往曲线的右边(即从上坡到下坡)前进,而决不能走倒退路,更决不能回到曲线的原始起点。福利的改善,而不是福利的恶化,才是人类社会普遍的追求和发展方向。
与此同时,在发展的过程中,一定会出现各种波动和反复,也就是环境与经济的平衡关系是动态变化的,有时候也有可能出现退几步进一步或退一步进几步的各种情况,相对于长期稳定向好的势头而言,这些情况其实都是正常的。
那么,当前在受到疫情严重影响的背景下,值得我们探究的是,受环境与经济两侧变化的同时影响,环境与经济的平衡关系是否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以及我们究竟应该如何应对这样的变化?
根据两会政府工作报告,目前“经济运行总体平稳。国内生产总值达到99.1万亿元,增长6.1%。”“污染防治持续推进,主要污染物排放量继续下降,生态环境总体改善。”也就是说,就2019年的总体情况看来,环境与经济两端实现了齐头并进的稳定发展态势。这表明,经过持续努力,绿色发展战略已经逐步取得成效,环境与经济的严重失衡关系已经得到扭转。
这一点在新冠疫情发生的过程中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受疫情影响,2020年一季度以来,经济发展形势变得异常复杂和困难。在此关键时刻,如果没有过去几年生态环境的有效治理,那么恢复经济可能将面临更大的困难。就此而言,之所以我们可以在国内疫情过后快速复工复产,不仅仅取决于各种货币财政金融政策,同时也离不开环境与经济之间更加和谐的平衡关系,正是这样的有机平衡关系为我们推动经济复苏创造了有利条件。
严重失衡得到缓解的同时,环境与经济之间仍然存在结构性矛盾,这个最大的结构性矛盾就是环境与经济的比价关系没有调整到位。所谓调整到位,有一个最简单的判断标准,就是要素的流动。比如资本要素,在生态环境部门和经济部门之间是否可以实现基本的均衡性流动,即两个部门的回报率基本一致。除去最具有公共服务性质的那些环境治理领域外,市场中的绿色产品和非绿色产品之间目前显然不仅没有实现均衡,而且还存在很大落差,导致资本出现单向流动。其原因在于绿色产品的生产效率还远远没有达到非绿色产品的水平,体现在资本市场上,资本自然就偏好生产效率高、回报率高的部门。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构性矛盾呢?这一方面与我们所处的发展阶段有关,另一方面无疑可以归因于某些市场不完全的因素,比如,缺乏绿色的标准体系、信息不对称、绿色诚信水平不高等,这些都是我们在绿色发展过程中急需解决的难题。这也恰恰就是生态环境短板背后的经济学含义所在。
但短期看,经过长期治理,生态环境领域将提前完成“十三五”规划的节能减排目标任务,而我国经济一直在承受较大的压力。转型升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面临迫切需要,今年又受到疫情影响。与此同时,还不得不面临就业、民生保障等方面的底线约束。
为了缓解经济压力,我国目前采取了很多措施。一方面,不定增长目标,减缓来自各方面约束的压力;另一方面,全面刺激经济,推动中小微企业的全面复苏,包括在线经济、居家经济、地摊经济等非正规经济部门的发展。
经济释放压力的结果将传导至环境端,如疫情过后,一旦出现报复性的生产和消费,环境端将承受较大的排放压力和资源利用压力。如何处理经济复苏过程中出现的新增排放,比如地摊经济可能产生大气污染以及水污染等问题?任其排放、取缔排放显然都不是我们所需要的。其实还有第三种选择,即在推进地摊经济等新兴经济产业的同时,通过提升环境治理能力,实现其绿色的转型。
要正视经济恢复过程中排放增多的客观现实,但也不能就此而放之任之,甚至为这些排放“保驾护航”,我们决不能再回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上,而应积极开展政策创新,提升环境治理能力。据笔者观察,地摊经济在国际大都市,包括纽约、伦敦、柏林等地都较为普遍,但并未给城市造成较大的环境负担。其中的关键就在于,要进行必要的有效环境综合管理和治理,而且是持之以恒的有效治理。只要能做到这一点,我们就能较好地处理当下经济与环境之间的这个变化趋势,实现两者的相对平衡关系,持续推进绿色发展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