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主创团·慢热的喜
父母驾驭不了坏情绪
最先受伤的是自己
周末和朋友一起吃饭,她直呼现在带娃几乎变成了“高危职业”,听说她们家一位远房亲戚的邻居,就因为给孩子辅导作业,太生气,一气之下脑梗,若不是救治及时,险些就成了植物人。
而现在这样的事件并不罕见。
湖南长沙,陈女士给8岁儿子辅导作业时又气又急,突然感觉四肢麻木,双手痉挛变成鸡爪状。
经诊断,陈女士因情绪激动导致体内氧气浓度过高,从而引起呼吸性碱中毒,被确诊为“过度换气综合征”。
江苏南京一位妈妈辅导儿子写作业时,情绪逐渐崩溃,随后穿着拖鞋的她本想踹儿子,结果一脚踹到墙上,导致小脚趾直接骨折。
前不久,连云港一位37岁的妈妈,辅导四年级的儿子作业,心脏大血管撕裂……
之前一位妈妈在社交平台上分享道:
当妈后我越来越暴躁了,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同感。
即使我们看了很多的书,学了很多的育儿经验,但在面对自己孩子的时候,你一遍又一遍的和他重复同一件事,却没有任何改变的时候,当你面对一地狼藉的时候,当你强忍着怒气要好好跟他说,他却大哭大闹的时候,我们就这样越来越暴躁了。
当今这个时代,节奏快、课题多、压力大,对于家务缠身、工作忙碌的妈妈们来说,想要做到情绪稳定,确实是太难了。
没有哪个妈妈不知道对孩子发脾气不好,暴躁不好,但一味地压抑自己的情绪更不好。
苛求情绪稳定
是对自我的霸凌
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显示,90%以上的疾病都和情绪有关。
作息不规律,工作压力大,确实会对健康造成一些影响,但真正对身体消耗最大的,是情绪。
乳腺增生、卵巢囊肿、子宫肌瘤、泌尿系统感染、妇科慢性炎症等疾病,在生育后的女性身上非常常见,说白了,都是“情绪病”。
一位医生朋友曾给我聊过一个真实的案例:
在08年的时候,她接诊过一位五十岁左右的乳腺癌患者,查出癌症的时候,患者已经错过了做手术的最佳时机,只能选择保守治疗。
长期住院化疗,与患者很长一段时间的相处中,她从未见过患者发脾气。有一次,医院来的实习生给她打针,因为手法不熟悉,戳了几次都没找到血管,要是其他患者早就破口大骂了,但她没有,还反过来安慰实习生没关系的。
医生朋友说,印象中这位患者是一个很温顺和蔼的老人。但其实,她早年经历了丧子的痛苦,丈夫脾气也不好,但她从来都是选择忍耐。
愤怒也好,悲伤也好,一种情绪产生了,你拒绝接受,它极力压制到内心深处。
但被压制的情绪,会通过身体表达出来。
她很喜欢吃爆辣刺激性的食物,这就是一部分躯体化的反应。
躯体化,就是情绪试图打破沉默、寻求关注的一种表达方式。或许,细胞的癌变便是身体对彻底压抑的情绪的表达。
调查发现,81.2%的癌症病人在确诊前遭受过不良事件的打击。在心理学上,压抑自我、爱生闷气被称为“C型性格”,也就是“癌症性格”。
他们通常不善表达,表面上逆来顺受、毫无怨言,内心却怨气冲天、痛苦挣扎。
他们喜欢生闷气,不喜欢宣泄,常常被一些小事搞得焦虑不安,精神容易紧张。
作家冯唐曾经是医学博士,他也说:
“身病往往是心病。
以我个人有限的接触癌症的经历总结,似乎越是传统意义上的‘好人’越是容易生癌。
这些人往往脾气很好,性格内向,照顾周围,万事替别人考虑,总是在乎别人眼里的自己,总是担心一些可能发生的小概率负面事件。”
明明感受到了自己的消极情绪,还一味隐忍,只会让身体和精神双重崩溃。
不做情绪稳定的父母
也是可以的
法国心理学家米歇尔·拉里维,曾在《情绪的82张面孔》中指出:
人类的情绪复杂多样,但没有一种可以称之为绝对的“好”或“坏”。
盲目追求平和,你反而会与幸福背道而驰。
因为所谓情绪稳定,其实是对自我的一种霸凌。
从今天起,不做情绪稳定的大人,而是做一个情绪自由的成年人。
1.接纳负面情绪
经济学上有一个“带宽”理论,说的是:每个人的心智容量都是有限的,就像电脑内存,如果脑海里的内存装得太满,就没有余力去处理其他的事情。
我们的情绪也同样如此,当我们的“带宽”被各种琐碎的矛盾占满,那么就没有空间能够装下生活中任何一点小情绪。
拿我们辅导孩子功课举例,可能只是做错了一道数学题,我们便陷入崩溃,或许是因为我们在育儿这件事上的怒气达到了顶峰,不得已才选择爆发。
没有一种情绪是突然降临的,都是积压已久,不得不发,像是杯子里的水,之所以摇两下就洒掉,是因为里面早已装不下了。
我们想提醒各位家长,特别是妈妈们:
多去认可,并且允许自己有情绪,它们并非只有负面意义,反而是提醒我们:里面的情绪已经满载了。
只有有了觉察之后,诚实地去面对自己的情绪,我们才能试着去释放积蓄已久的情绪和矛盾。
2.识别情绪
心理学家认为,识别自己的情绪描述和标记,是情绪管理的开始。当情绪发生时,我们需要知道自己经历了什么,才能去应对每一种具体的情绪。
负面情绪出现时,不妨试着停下来问问自己这几个问题:
我现在是什么情绪状态?
产生这种情绪的原因是什么?
这会导致什么样的后果?
我该如何驾驭情绪?
当我们启动大脑的识别功能时,就会调动大脑皮层的积极性,挣脱负面反应,迅速平稳心情。识别情绪才能坦然面对情绪并和大脑有效连接,不至于作出不理智的举措。
3.允许自己有攻击性
要想情绪自由,寻找健康发泄情绪的方式,也是很重要的一环。
我们可以每周为自己的情绪管理,预留一个专用的时间段和空间。在这个时间段内,你只需要把注意力放在体会、感受、抒发和照顾自己的情绪上。
你不再会被其他的待办事项打扰,而是在忙碌的日子里给自己的情绪留出这样的一个释放的出口。
如果很难过伤心,你可以哭泣;如果很焦虑,你可以静坐冥想,把注意力放在“此时此刻”;如果很愤怒,你可以找到安全的方式合理地发泄……如果能在专用时段待在自己的专属空间里,会让你更好地照顾自己的情绪。
就像小孩子在自我安慰和消化情绪的时候,会待在衣橱和房间里,长大后的我们也可以继续创造属于我们自己的私密空间,可能是水雾萦绕的浴缸,可能是摆满绿植的阳台,可能是幽静的小公园,或是出去跑跑步、打打高尔夫、唱唱歌……
只要它是一个进去其中你就能感到安全、放松的地方就足够了。
《被忽视的孩子》一书中有这样一段话:
“孩子的情绪就像是流动的水,源头就是他的内心,如果在水前设置了障碍,水要么绕过障碍,改变流动的方向,要么只好回流到源头,这也意味着孩子将情绪加诸自身,伤害自己。”
对于大人来说也是如此,一个人的情绪流向何处,显得尤为重要。
当我在网上输入“情绪失控”这几个字时,搜索结果中,几乎是所有人都在说情绪失控对孩子的伤害有多大、情绪失控的妈妈又如何如何不好,并且也只有教育我们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绪,而对于妈妈们失控情绪背后的共情,几乎没有。
朋友圈一位宝妈曾深夜发文感慨:
亲爱的女儿
专家说要保护孩子发展敏感期
等我当了专家,我也胡说八道
一岁半的你开始进入秩序敏感期
为了保护孩子的秩序期
*只能含泪忍出了青筋
合理的要求你提,不合理的要求你常常提
如果妈妈不满足,你就撒娇打滚地上趴
凡事以你为主,主打一个“不要你想要 而要我想要”总裁都没你霸道。
温柔引导常常没用,敢上脾气就立刻超级加倍,你虽然年纪小但你油盐不进啊。
*这个人向来没有什么脾气
直到遇见了你
发现我还能没一点脾气吗?
所以能量确实是会转移的
你得到了短暂的秩序
*却升高了血压
带娃没有技巧,健康活着才最重要
应对秩序期的办法其实就没什么办法
山不来就我
我便去就山罢了
但是请问:谁来保护妈妈?
*的玻璃心也很敏感啊……
深以为然,教你保护孩子的人有很多,但大家都忘了,妈妈不是超人,她们也需要被呵护。
每个情绪失控的妈妈,背后都早已满身伤痕,明明最讨厌乱发脾气的人,可最后自己却成了那样的人。真正压垮妈妈们的是背负的无数压力,而这些压力都来自一次又一次的忽视和一个个会被满足的需求。
复旦大学沈奕斐教授曾说:
强调合作育儿模式非常必要,这是未来精细化育儿的必然特征。
人类并不是独居动物,我们呼吁更多的人关注、觉察妈妈们的情绪。
同时我们也对妈妈说:育儿这条路上,不要孤军奋战,也不要羞于开口,敢于释放自己的攻击性,一定要从自身感受出发,不要束缚自己,大胆地去找到更自在的人生模式。
不必苛求完美,即便没有人共情自己,我们也要先关爱自己,因为只有先爱自己,才有能量去爱孩子爱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