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一位妈妈的心路历程。她从未想过厌学会出现在自己孩子身上,毕竟她一直觉得自己家庭环境挺宽松的,自己陪伴也很用心。
但当孩子初一出现情绪问题,初二开始经常性的请假在家,她才理解过去自己养育方面多么不到位。
她做了很多的改变,陪伴孩子一路披荆斩棘,从最开始的不接受,到崩溃,到稳定,再到现在的淡定,她的孩子也越来越稳定。
01
小升初以后,孩子成绩在班上中等,她最骄傲的英语成绩不断下滑,掉到了中等偏下。
初一暑假,我发现孩子手上有自残的现象,我很生气,我觉得她为什么这么不爱惜自己身体。
我也能感觉到孩子情绪不好,但我一直没当回事。
我总觉得我们家庭幸福,夫妻恩爱,也没那么的鸡娃,一直陪伴,偶尔批评,从来也没打过她,生活上也是尽量满足,不应该有问题,也许只是小学太放养,初中太紧张不习惯而已。
到了初二,孩子经常跟我说在学校没有一刻是快乐的,害怕被老师提问,担心回答错了被罚站,觉得同学都是和学习好的玩,自己很孤单。
曾带女儿去做过心理咨询,测评结果是:缺乏安全感,情绪波动大,有焦虑抑郁倾向。
初二,经历了两个月的疫情居家学习,恢复正常上学后,她说自己头疼,隔三差五的请假。
后来有一天她说想在家歇歇不想去了,中途参加过一次考试,考完之后就再没去。
02
我非常焦虑,学习以后,我跟老师说,孩子是因为和老师、同学的关系有卡点,才导致不上学的。
老师却告诉我,从心理学方面来解读:
如果孩子跟外界人际关系不好,通常是和父母的关系出了问题,这个关系的影响是从出生就开始的。
因为孩子和父母的关系是基础的、原始的人际关系。
当基础的、原始的人际关系发生问题的时候,肯定会影响其他关系,比如和同学关系、和老师关系、和朋友关系等等。
回想女儿3岁之前是轮流在姥姥和奶奶家生活,周末才接回来。
从小就特别敏感,见人就哭,上幼儿园也是哭了半学期。
老师说:
孩子的前3年是通过和稳定的养育人通过依恋的方式建立安全感的关键期。
这个时期的孩子如果离开妈妈一周,在心理上给孩子造成的创伤,就和成人妈妈离世一样的巨大。
她的安全感会很差,会时常处在被妈妈抛弃的恐惧中。
这种恐惧会成为她人格的底色,在关系里就会胆小,恐惧,敏感,不敢表达自己。
别人一个正常的举动可能都会让孩子感觉不安,害怕别人不喜欢自己,害怕破坏关系,哪怕别人没有这个意思,但是她内心的恐惧会让她做出这样的解释。
所以这可能是造成孩子和老师、同学关系差的一个深层原因。
除此之外,孩子的学习成绩一直不是很好,成就感和价值感不足;
亲密朋友不多,在温暖亲密关系方面是打折扣的;
老师不当的对待方式,导致孩子在尊重方面的营养不足;
诸多心理营养的严重缺失,导致孩子情绪全面崩溃、备受打击。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要想让孩子做出改变,一定要有足够的耐心和时间,具体分4步走。
03
1、缓和亲子关系,给孩子营造一个轻松、温暖的家庭环境,
只有缓和亲子关系,孩子心平气和了,她才能听进去家长的话。
那段时间,我少说话,多做事,当耐不住自己焦虑的时候,就听听课,让老师手把手帮助我分析一下。
忍住劝孩子复学的冲动,时不时和女儿聊聊自己工作和生活的感受,每天问问她的心情怎么样,想吃点什么。
周末我会陪女儿去练习弹吉他、画画,有时间的话逛一逛美术馆,尝尝新开的饭店。
饭桌上,我们聊的很开心,当然都是一些跟学习、手机无关的话题,她会跟我讲讲最近自己售卖的偶像卡片,嘴上会带上笑容,眼睛里有了光。
慢慢的,我们的亲子关系得到了缓解。
2、父母不能盲目自信,孩子的情绪需要被看见
我反思我自己,发现其实我家孩子情绪的问题也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已经潜伏了很长时间,只是我一直没有注意到,然后到了一个点就集中爆发了,学习压力只是一个导火索。
作为父母,我们有时候不能盲目自信,觉得自己教育理念很正确,孩子是不可能出现情绪问题的,就选择性忽视孩子真实的情况,沉浸在自己的想象里。
要知道,我们每个人的心理和身体一样都会产生一些排泄物,生理的排泄物是屎和尿,心理的排泄物就是我们的负面情绪。
比如:愤怒、委屈、挫败、恐惧等,这些负面情绪和生理排泄物一样要及时地排泄出去,才不会对人的心理产生影响。
孩子前两天跟我说:要不我也去上几天学吧,总是不去,别被开除了,全程情绪特别不好。
我跟她说:你想去上学的心妈妈看到了,但是妈妈从你的表情和情绪里也看到了你有些担心,你愿意和妈妈说一下你的担心吗?看看妈妈是不是可以给你一些帮助,当然如果你不愿意说,妈妈也不会勉强你,会尊重你的。
孩子情绪不好的时候,一般就是心理有冲突,当我尝试把她内心的冲突给用语言描述出来,孩子反而没那么低落了。
在后面的日子里,女儿每次要发脾气,情绪低落的时候,她都会自己先闭上眼睛,去感知一下自己的状态,然后分析给我们听,分析完了,她自己的情绪也就调整好了。
3、给足孩子安全感,划分事情的归属
日常生活中和孩子相处时在安全和道德底线之上,需要尊重孩子的意愿,让孩子多体验,多尝试。
在这个体验和尝试的过程中孩子会体验到自己的能力感,进而发展出价值感和成就感,而这些都是可以迁移到学习上的。
我写下自己日常管孩子的事情的清单,划分一下事情的归属,哪些属于爸爸妈妈的,哪些属于孩子的,爸爸妈妈有哪些是越界了。
找出感觉最容易放手的点去逐步放手,孩子有了对事情的掌控感,才会生出责任感,有了责任感才会生出做事情的主动*,有了做事情的*,孩子的行动力就出来了。
我给孩子明确了每月零花钱的额度,无条件给,让她掌握怎么花,我不过问。
还和她制定了做家务、锻炼、早睡早起的奖金发放章程,这个对于鼓励她参与做饭还是起到了积极作用,也偶尔会收拾自己的房间。
4、对于孩子交朋友,尊重孩子,保持观察。
对于青春期的孩子来说,同伴关系是他们健康成长的关键因素。
相比较于和父母沟通,孩子在同伴这里更容易获得同理心和支持。
孩子之前有个朋友,我认为她坏习惯特别多,也经常逃学,我开始不想让她跟这孩子玩但是不敢使劲说,只暗示女儿,别跟她着急做好朋友。
默薇老师说这个世界上本没有绝对的坏人也没有真正的好人,只是符不符合我们的评判和是否侵犯自己的利益,这里值得去思考的是:
如果对方真的是坏人,那为什么孩子还会和她交朋友呢?
说明这个家长眼中的“坏孩子”还是有能吸引孩子的特质。
细究下来,女儿的这个朋友总是能发现孩子的闪光点。
比如我总说孩子内向、胆小。
但她的朋友就会说,内向有什么不好的?内向的人有更深的思考深度,也会更注意别人的情绪和感受。
这种被肯定、被看到的感觉让孩子很受用。
实际上青春期的孩子,无论学习还是交朋友,远没有家长想象得那么脆弱。
即使面临棘手状况,她其实也有能力想出解决方法,关键是父母要相信孩子,她就能带来惊喜。
总的来说,孩子目前暂时稳定,一切都在往好的方向发展。对于后续的情况,我也是静观其变,并随时做好应对突发情况的准备。
养育是天性,教育却是需要后天学习的,不是每个人都会做父母,因此父母也需要学习。
作为父母,多了解一下青春期孩子的性格特征和情绪,学会接受孩子的一切,多给孩子一点爱,一点信任,一点包容,相信一切都会好起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