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元嘉三年(公元153年),孔融出生于鲁国(今山东曲阜)的一个书香官宦家庭。孔家有孔晨、孔谦、孔褒等七个儿子,孔融排行第六。
孔融的父亲孔宙,在地方上做官,为人温和好学,在周围一带以孝廉礼仪闻名,平时忙于政务,闲暇之余会把儿子们叫到身边,加以教导。
孔融的母亲也贤淑明理,虽然没有念过什么书,平常也会把儿子们叫到一起,给他们讲些名人先贤谦恭礼让的故事。
哥哥们都在私塾念书,放学归来,兄弟几个就到书房温习功课,诵读《论语》《孟子》等儒家经典。
孔融年幼,便在一旁玩耍,玩累了就停下来,歪着小脑袋好奇地听哥哥们念“之乎者也”。
有一天,父亲照例要询问孩子们的功课学业,考问孩子们儒家经典里的句子。年仅三岁的小孔融在一旁独自玩耍。
玩着玩着,孔融忽然在一旁自言自语起来。父母和哥哥们都感到很奇怪,停下来仔细听他究竟在嘀咕什么。
“弟弟念的是《论语·学而篇》。”一个年长的兄弟惊奇地叫了起来。“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小孔融在一群哥哥们的旁边摇头晃脑,口中念个不停。
“孔融弟弟真聪敏啊。”“弟弟真是好记性啊,让我们也感到有点惭愧。”“怪了,听我们几个平日里读读念念,他竟然都记住了。”哥哥们都很惊奇。
母亲在一旁说:“以后啊,你们读书时,就把融弟弟带在身边,兄弟共同学习功课,一起长进!”
小孔融抬起头问哥哥:“你们读的‘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讲的是什么意思啊?”
长兄惊喜地看着弟弟,回答道:“这是老祖宗教导我们的话,就是说一个人只有懂得礼仪,懂得谦让,才能成为一个品行高尚的人!”
孔融又问: “品行高尚的人是什么样的啊?”母亲抚摸着孔融的小脑袋,笑着说: “应该就是你父亲经常说的君子吧。”孔融听了似懂非懂地点点头。
踏青时节,年长的哥哥们纷纷拿出糊好的纸鸢,准备去户外玩耍。年幼的孔融也跟在一群哥哥后面雀跃欢叫。不一会儿,孩子们手中的纸鸢便摇摇晃晃飞了起来。
二哥牵着纸鸢欢乐地奔跑。这时候,五哥忽然哭了起来,闹着要二哥手中的丝线,二哥不给他。
大哥走了过来,劝慰弟弟们说:“母亲一贯教导我们,我们家兄弟多,做哥哥的,要让着弟弟们,不可以跟他们相争的。”
二哥很听大哥的话,把手中的丝线递给了弟弟,弟弟破涕为笑。小孔融也开心地笑了。纸鸢又稳稳地在天上飞起来,小孔融和几个哥哥高兴地跑啊,跳啊。
有一天,父亲孔宙应卯回来,经过街道市场,恰逢有一个卖梨的在叫卖:“卖梨了,卖梨了,新鲜甘甜的梨咧!”
父亲想起了家中的孩子们,便欢喜地走过去,买了七个梨,用布兜包好,顺带回家。
父亲未走进家门,就听到里面传出的欢声笑语。其时,几个儿子已经散学归来,正在和小孔融他们在院内游戏玩耍。
父亲笑着说:“孩子们,你们看,我给你们买来了什么?”一边说着,一边打开布兜。儿子们看到了父亲布兜内的梨子,欣喜不已,叽叽喳喳围着父亲。
母亲抱着最小的儿子,让孔融把梨子一个个摆在桌上的盘子里。小孔融一边摆放,一边数着:“一,二,三···刚好七个,是不是我和哥哥弟弟们一个人一个啊?”
父亲朗声大笑:“对啊,小馋猫,你先拿一个尝尝吧!”小孔融仰起头,看看正抱着弟弟的母亲,又瞅了瞅桌上盘内的梨子,并没有动手。
母亲明白孩子的意思,摸着小孔融的脑袋笑着说道:“父亲让你先尝,那你就拿一个吧!”
小孔融来到桌前,指了指盘内一个最小的梨子,对母亲说:“母亲,我就选这个吧!”说着,把那个最小的梨子捡了出来。
父亲感到有点奇怪,问年幼的孔融:“这么多的梨,又是让你先拿,你为什么不挑个最大的,反而选了个最小的呢?”
小孔融不紧不慢地说:“父亲,和哥哥们比起来,我年纪小,理应拿个最小的梨子,大的就留给哥哥们吃吧。”
父亲点点头,指了指一旁的弟弟,微笑着问道:“你弟弟不是比你更小吗?照你这么说,他理应吃最小的梨子啊!”
母亲在一旁也笑了,用手指了指怀中的小弟弟,附和着说:“对啊,最小的应该归他呀!”孔融看着弟弟说道:“对于弟弟来说,我是哥哥,应该做出哥哥的样子来,我应该把大的让给弟弟吃。”
父亲面露喜色,不禁夸赞道:“我家这孩子年仅四岁就知道让梨,真是好孩子啊!这孩子长大后必成大器!”
村中的私塾先生听说孔家有个“四岁就知道让梨”的孔融,特地跑来,说要免费给这个孩子开蒙。父亲听说先生的来意后很是高兴,将其迎回家中,叫来孔融拜见先生。
先生看着眼前这个可爱的孩子,喜出望外:“这孩子懂事,四岁时候让的是梨,发扬的可是咱们老祖宗传下来的‘礼’啊!”说完哈哈大笑。
先生写了一个大大的“礼”字贴在私塾的墙上,以警示私塾内所有的孩子明理、懂礼。
孔融从此在先生的教导下,正式学习儒家经典。孔融天资聪颖,懂事好学,长进很快,成了远近闻名的小神童。
几年后,年过六旬的孔宙去世了,全家人沉浸在悲痛之中。孔融泣不成声,好几天都彻夜不眠,伤心欲绝到不能站立起来,直到几个家人过来把他搀扶起来。
宗族、邻居们事后都夸赞孔融孝行可嘉,认为他小小年纪不仅懂得谦让礼节,还懂得感恩,充满孝心。
宗族内的每户人家都把自家的孩子叫到面前,说:“你们啊,都得向孔融好好学习!”
有的人家还请人写上大大的“礼”“孝”张贴到墙上,警示教育自家的孩子要像孔融那样做一个明礼节、有孝行的孩子。
童年时的美德成就了孔融的一生。孔融后来任北海相,清正廉洁,礼贤下士,设立学校,发展文化,时人尊称他为“孔北海”。
孔融让梨的故事一直被后人传颂,到了宋代更是被写进了中国的传统启蒙教材《三字经》中: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
谦让礼貌的美德就这样一代代被传承下来了,成为我们中华文明瑰丽宝库中的璀璨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