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花板效应的对立,天花板效应的解决方法

首页 > 教育 > 作者:YD1662024-08-10 11:12:09

5月5日,七国集团(G7)外长会在英国伦敦落幕。这是七国代表们时隔两年首次面对面开会,也是下月于英国举行的G7峰会的预热。

与特朗普时期的G7会议不同,西方发达国家的集体亮相终于不再以“不欢而散”收场。与特朗普时期的想法相似,应邀与会的除了G7外长,还有印度、澳大利亚等多个印太国家的代表。会后发表的联合声明,一边“寻求和中国合作”,一边又强调所谓的“国际规则”,对俄罗斯、中国肆意抹黑。

有评论称,这是冷战以来最具意识形态色彩的G7会议。西方国家急不可耐地展示,自己的时代并未结束。但问题是,身处各国利益深度交融的世界,G7起劲张罗的“小圈子”聚会究竟何用之有?

变味

5月3日,为期三天的G7外长会以一场工作晚宴拉开帷幕。这是一次带有特殊“标签”的G7外长会。除了G7成员和欧盟代表,东道国英国还邀请澳大利亚、韩国、印度、南非以及东盟轮值主席国文莱的外长与会。外媒称,早在去年下半年,美国作为G7东道国筹备峰会时,就酝酿邀请上述国家。不出意外,它们也将成为下月G7峰会的特别嘉宾。

“这些国家都是支持民主的志同道合者,拥有共同价值观。”英国外交大臣拉布称。美国国务卿布林肯则呼吁振兴、扩展G7联盟,以捍卫基于规则的秩序免受其他大国的威胁。

过去三天,“价值观”“大国威胁”“国际秩序”明显超过疫情,成为本次外长会的最热门词汇。俄罗斯卫星通讯社称,4日正式会谈耗时最多的两场讨论就是中国和俄罗斯问题,分别耗时一个半小时。德国《法兰克福汇报》称,G7外长会的最主要议题是大国带来的“系统性”挑战。法新社称,与其说会谈的目的是协调行动,不如说是讨论如何找到一条捏合“志同道合”国家的共同阵线。

5日会议结束后的联合声明同样对俄罗斯、中国“念念不忘”,甚至在涉疆、涉台、涉港等问题上粗暴干涉中国内政,鼓吹“维护民主”“保护人权”。英国天空电视台网站称,随着对中国、伊朗和俄罗斯发出批评,G7“再次找到自己的声音”。俄罗斯《生意人报》认为,这是自冷战结束以来意识形态色彩最鲜明的一次G7会议,它掩盖了西方存在的疫情危机、经济复苏、安全与发展等问题。

分析人士指出,从受邀国、议题和声明看,G7外长会正在变味。这次与会的嘉宾国韩国、印度、澳大利亚与美国“印太战略”操盘手坎贝尔提出的所谓“民主10国”框架相吻合,努力炒作“大国竞争”“国际秩序”等议题,以此凝聚盟友团结。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欧洲研究所所长崔洪建指出,从诞生到现在,G7发生了较大变化。最初是7个工业国进行经济协调的平台;后来讨论范围从经贸扩大到安全,以及一些全球性事务;如今它由以前的西方参与、主导全球治理的工具,逐渐成为美国维护霸权、维护国际秩序中主导地位的工具。这也说明西方工业国家意识到自身在国际体系中地位的下降,为了巩固自身地位,转而进行更具体的博弈。这将是今后一段时期G7的重要方向。在此过程中,美国利用G7 模式,扩大“朋友圈”,打造所谓的价值观同盟,以此制造自己拥有志同道合的盟友体系、其他大国相对孤独的印象。

中国社科院美国问题专家吕祥指出,拜登自上台以来一直说,美国不仅要回到世界舞台,而且要做领导者。从这次外长会看,美国的基本目标是,在社会和经济问题叠加的危机状态下,试图以G7为核心来扩大所谓的“志同道合”价值联盟,以应对所谓的外部挑战。

分歧

不可否认,与特朗普时期比,拜登时期的首次G7外长会场面上要和谐很多。2018年特朗普公开拒绝在G7峰会联合声明上签字;2019年因为美欧围绕贸易、人权和中国问题的分歧,G7峰会闹出44年来首次没能达成声明的尴尬;去年3月的G7外长会,因为六国反对美国以攻击中国的方式命名新冠病毒,最后也未能达成联合声明。

不过舆论认为,这次虽然表面一团和气,但无论是在经济议题上,还是在对华、对俄关系上,G7内部都难以形成一致步调:日本一直反对韩国总统文在寅参加峰会;英国“脱欧”后与法德争吵不断;意大利向来举棋不定,一会儿配合美国,一会儿又疏远美国;美国坚决反对德俄“北溪—2号”项目,暗示将加大制裁力度……

《金融时报》指出,在对中国的政策上,并非所有欧洲国家都与美国的立场一致,特别是德国。美国经济学教授哈伊里·图尔克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了美英企图借G7扩大反华阵营的目的难以实现。

为了更好地拉紧同盟缰绳,美国也在拿捏分寸。这从布林肯日前接受采访时强调无意遏制中国、中美不能用“冷战”来界定中可见一斑。有评论称,美国一心想推进大国竞争的战略目标,但它也知道,盟国不乐意且做不到与中国完全对立。

吕祥说,从这次外长会期间的表态和会后声明看,一方面,美国试图拉拢更多国家附和其立场,对中俄制造更大压力;但另一方面,除一两个国家紧跟外,其他绝大多数国家已达到它们的最高接受度,美国想往更激烈的程度走,已经做不到。因此,布林肯会在对华问题上措辞有所缓和,以谋求联盟效应最大化。换言之,美国已触摸到联盟效应的“天花板”,拜登政府会据此来决定其对华的强硬程度。目前来看,除了在个别问题上的模糊表态,美国并不能在盟友身上得到它想要的承诺。“助威团”在战略上、政治上的配合程度是有限的。

崔洪建指出,在此次外长会前,外界有一些炒作,认为G7已沦为地缘政治工具。从目前出台的声明看,G7内部在对待中俄问题时仍有分歧。联合声明展现出既谈问题、但也强调要和中国合作的相对平衡姿态。这说明G7内部有共识的一面,也有矛盾和相互利用的一面。上述差异也是G7对当前国际关系复杂性的一种反应。不管有些国家多想寻求一种简单的解决办法,但至少在目前阶段,利益格局的复杂性决定了双边关系不可能出现“一拍两散、一斗到底”的冲动情形。

过气?

值得一提的是,在本次外长会召开前,西方舆论对G7抱有一定期待。德国《商报》称,很长一段时间以来,经济和政治权力中心已转到亚洲,这次会议或许是G7回归强势的契机。路透社称,美英希望通过此次会议发出信息:西方的时代并未结束。

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富国俱乐部”在世界经济治理中的地位和作用正被G20(二十国集团)逐渐取代。当前,G20已占全球GDP的85%、世界贸易的75%,G7所占份额已缩水至46%左右。无论代表性、合法性、能力还是效率,G7已很难应对全球权力结构的重大转变。

就本次G7外长会而言,联合声明几乎涵盖缅甸、利比亚、叙利亚、乌克兰等所有国际热点问题,却在疫情应对上轻描淡写、鲜有突破。德国波恩大学全球研究中心主任辜学武认为,此次会议议题众多,但当下全球面临的三个最迫切问题——抗疫、环保和经济复苏却都没有被具体讨论。

“在这个充满挑战的时代,真相极其简单:七国集团是历史遗留物,是时候抛弃了。”“欧盟观察家”网站称,过去四年,特朗普差点扼*了G7;眼下,拜登想让该组织重获新生,甚至创建所谓的“民主10国(D10)”。但无论是G7还是D10,都只会在这个遍布裂痕的世界上鼓励更多的冲突和分裂。新兴国家的快速发展已经改变全球力量平衡,正在形成新的区域和次区域联盟。在各国努力寻求经济复苏、就业增长之际,世界需要真正着眼于全球利益的包容性经济治理,而不是服务于少数人的利益。

崔洪建认为,美国正在通过扩大伙伴来改变G7。G7 能否成为一种常态,一是还要看G7和所谓的伙伴之间能否找到像中俄这样明确的靶子,掩盖分歧,形成表面上的团结;二是新加入国家也可能通过互动来改造G7,G7本身能否克服非西方元素,维持其所谓一致性。这将是一个长期的变化过程。

吕祥说,G7传统上是经济最发达国家,但如今,各国在经济议题上很难谈拢,所以美国更愿意用所谓的价值观来维持G7。这样看来,G7已不是经济治理联盟,而更像是一个“文化沙龙”。

博弈

G7外长会结束之际,布林肯的脚步没有停下。他5日起转往美俄另一方博弈战场——乌克兰。外媒称,布林肯此行旨在向乌总统泽连斯基传达信号:美国“坚定”支持乌克兰主权和领土完整性。

眼下,美俄关系正处于冷战结束以来最低谷。乌克兰东部局势一度高度紧张。乌俄互指对方在边境集结军队,美国和欧洲盟国密集发声支持乌克兰。4月底,俄罗斯宣布结束在俄乌边境及克里米亚地区举行的军事演习,并将参演部队撤回基地。

耐人寻味的是,美俄在欧亚大陆上针锋相对,拜登却在大西洋彼岸释放复杂信号。拜登5月4日在讲话中表示,预计将在6月举行的G7峰会期间会见俄总统普京。

崔洪建说,乌克兰已被美国利用成保持对俄压力、强化欧美关系的黏合剂。美国发现,只要不断制造热度,同时又把它保持在一定限度内,美国就有理由插手,并以此不断消耗俄罗斯的资源、渲染俄罗斯威胁、破坏俄罗斯形象,从而迫使欧洲国家在安全、外交上有求于美国、离不开美国。从长期看,将乌克兰作为工具来调动美欧关系、俄欧关系,从而使自身始终处于有利位置,可以说是美国的一个方向。

吕祥认为,在乌克兰问题以及美俄博弈上,美国需要拿捏冲突的程度,既要保持温度,但又不能让温度过高,一旦超出它能控制的程度,将骑虎难下,在欧洲国家间威信受损。因此,布林肯在乌克兰问题上将面临艰巨的挑战。

“总的来说,盟友希望美国做一个更负责任的盟主,而不想在所有事情上都跟着美国走。如果拜登政府压榨得太狠,它就变成另外一个面相和善些的特朗普政府。到时候,联盟体系还能持续多久,就要打上问号了。”吕祥说。

(编辑邮箱:ylq@jfdaily.com)

栏目主编:杨立群 文字编辑:杨立群 题图来源:新华社 图片编辑:雍凯

来源:作者:安峥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