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壹点号特举行“荐一本好书”活动。壹点号大咖每人给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读者推荐一本值得阅读的好书。
文/祖新兰
读《亲爱的安德烈》推荐理由:一本改善亲子关系的好书
“我要求你用功读书,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就,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会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当你的工作在你心目中有意义,你就有成就感。当你的工作给你时间,不剥夺你的生活,你就有尊严。成就感和尊严,给你快乐。”
这是我读《亲爱的安德烈》最喜欢的一段话。安德烈十四岁时,龙应台离开欧洲,返回台湾,就任台北市首任文化局长。等她卸任回到儿子身边,安德烈已是十八岁的小伙子,他们是两代人,年龄相差三十年。失去心中可爱的小男孩安安没关系,但龙应台一定要认识成熟的大学生安德烈。于是,母子俩用了三年时间互相通信,这36封家书呈现出母子两代人心灵的碰撞以及思想上的交换。龙应台"认识了人生里第一个十八岁的人",安德烈也"第一次认识了自己的母亲"。两代人别样的沟通交流为读者带来焕然一新的思维和亲子方法。不是每一位母亲都能像龙应台这样与儿子对等地成功谈心。这位母亲,正努力用自己的经历,去换取青春期孩子的信任并重新认识彼此,读起来耐人寻味。
当年也正是这本书启发了我,懂得如何学会与上中学的女儿融洽相处。大对数为人父母都经历过孩子成长期的隔阂与困惑。家长望子成龙心切,为了抓学习采用简单枯燥的说教只能让青春期的孩子感到厌烦,甚至象安德烈那样坐在桌子另一边,有一点"冷"地看着妈妈,进而疏远心理距离成为最熟悉的陌生人。《亲爱的安德烈》让人感受到了两代人之间思想上自由平等的对话,使我重新审视作为母亲的伟大力量。那一年女儿学习成绩一度停滞不前,身为家长,我有不可推卸的责任。龙应台为了重新认识十八岁的安德烈,不惜放下长辈的架子,忍受儿子不懈的嘲笑而报以贯穿始终的爱。树人先树己,晚上孩子自习课回家后,我放下手机并关掉家里的电视,主动与她在书桌前,相对而坐,她写她的作业,我看我喜欢的的书籍。彼此专注于自己眼前的事情,这样无形当中就有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在里面。偶尔抬头触到对方的目光,嫣然一笑,静谧安好。晚上读书学习,不再是一件苦差事,而是变成了在陪伴中一起快乐成长,在“知不足”中更加激发了的求知欲,在笔墨书香中提高了知识境界。榜样起到一种非常重要的作用,基于家长的表率,当把带有我的署名文章的报纸,无声地摆在女儿书桌上,小妞惊讶的眼神里分明是掩饰不住的无限崇拜,很显然这种教育方式胜过千百句唠叨。在共同进取中,读书学习成为我跟孩子沟通的纽带,能够融洽地走进彼此的内心世界,我们母女俩俨然一对闺蜜融洽相处,孩子也越发自律,主动管理分配自己读书学习的时间,顺利地度过了青春期。我努力了,她也回报以同等的努力,最终取得预期的理想学习成就。
现在想来,真的应该感谢《亲爱的安德烈》这本书。
本文内容由壹点号作者发布,不代表齐鲁壹点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