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由心生”:很多人误解了它本来的意思
“相由心生,命由己造”,这句话是古人总结出来的经验之谈。一般说的相由心生,指的是人的仪容外表属于心灵的外显。虽然说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但人与人交往,特别是跟陌生人打交道,即便从对方的外表也能大致看出起内心的想法。过去的戏剧搞脸谱化,好人长得端正大方,坏人长得丑陋不堪,剧中人的角色通过脸谱就能看出人的正邪。从思想源头上说,这都与相由心生这一观念有关。
中国自古就有发达的观人术。孔子说过,“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瘦哉”,认为从一个人平常的追求和生活起居细节就能准确地了解其为人。孟子说,“存乎人者,莫良于眸子,眸子不能掩其恶”,是说从人的眼睛就能判断人心中的邪恶与良善。道家的老子相信,“夫轻诺必寡信”,那些轻易许诺之人,一定不讲信用。还有庄子,有所谓“九征”之法,如“使之远,观其忠”、“使之烦,观其能”,即通过疏远、烦躁的办法,观察一个人的忠诚、能力等等。这样的例子可以举出很多,不过,这些都是从外表观察人的人品与能力,很少将人的内心与外在的相貌直接联系起来。
实际上,相由心生一语来自佛经无疑。有人说它来自《无常经》,实际上该经中并没有这句话。也有人说它来自《华严经》,而本经也没有如此说。作为一个完整的说法,此句可见于《尊婆须蜜菩萨所集论》,原文为:
“有增名色增识有增。问:等中间此妙此非妙,此义云何?以一更乐,非相由心生,是故彼无也。”
估计是早期的翻译问题,这样的句子很不好翻译。另外,《神鼎云外泽禅师语录》上面提到:“问名相由心生,为什么反为心碍?”这个意思就明白多了。其实,按照佛教的意思,万法唯心造,一切法都为心法,这个世界的万事万物都离不开“心”。而所谓的“相”,指的是由心生出的“虚幻的假象”。《金刚经》云,“凡所有相,皆为虚妄”,已经明白地指出来了。所以,相由心生,按照佛经的理解,至少有两层意思:
其一,人的外貌长相确实与内心有关,但长相是随着心灵变化的,因而也是虚幻的。所以,无论是相由心生,还人不可貌相,两句话都有道理。
其二,世间万物皆不实,“心生则万法生,心灭则万法灭”,一切都是缘起缘灭,缘聚缘散。既然可以相由心生,为什么不可以相由心灭呢?我们对所遇到的一切,都不可执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