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14.24 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译文】孔子说:“古代的学者学习是为了提高自我修养和充实自己,现在的学者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向别人显摆自己的才识。”
读本章的时候总会给我一个错觉,这句话到底是谁在什么时候说的?怎么觉得放在任何时候都合适呢?这个古、今的分界线到底是什么时候呢?从本章文字来看,古之学者指的是孔子之前的学者,上古时期,也就是夏商周时期的学者。他们学习都是为了提高自我修养,身体力行地去充实自己。今之学者指孔子时代的学者。他们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向别人炫耀自己的才识,或者说是为了让自己闻名于世,以求个人利益。
“为己之学”与“为人之学”
儒家认为学习是为了修养自己的道德和增进学问,不是为了显摆自己的才识。也不必为了官位等个人利益而去宣扬自己的学识。朱熹《论语集注》引用程颐的话:“为己,欲得之于己也。为人,欲见知于人也”程子又曰:“古之学者为己,其终至于成物;今之学者为人,其终至于丧己。”程子说古代学者为了完善自我而学习,最终成为知名人物;今天的学者为了成为知名人物而学习,最终丧失了自己。
“为己之学” 旨在提高自己,然后推己及人,“己欲立而立人”,以收治平之效。“为人之学”则是炫耀自己,给别人看,“终至于丧己”而无益于人。朱熹说:“圣贤论学者用心得失之际,其说多矣,然未有如此言之切而要者。于此明辨而日省之,则庶乎其不昧于所从矣。”朱子说孔圣人论述学者用心得失的地方很多,但都没有像本章一样说得如此切要,如果学者们能够每天按照这个观点去反省自己,那还会有什么不明白的呢!
后世儒家的荀子将“为己”与“为人”归结为君子与小人之学的区别。他说:“君子之学也,入乎耳,著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端而言,蠕而动,一可以为法则。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易足以美七尺之躯哉?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荀子·劝学》)荀子认为“君子之学”是由表及里,深入身心,一言一动都可以成为法则。这可以称之为“美其身”的“为己之学”,至于“小人之学”做的则是表面功夫,甚至将学问当做礼物以取悦他罢了。
放到当今世界来看,今之学者为人更甚。这也非常好理解。虽说,作为读书人都知道炫耀和显摆是不好的行为,但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你不主动出击,不有所作为,机会根本就不会落到你的头上。即使是你钻墙打洞,苦心经营,也还未必能得到机会,更何况是要去坚守“为己之学”呢!我们也相信大多数的学者是有廉耻之心的,谁又不愿意坐在家里修炼自己,而等待机会来敲门呢!
儒家塑造的上古时期的学者不必去推销自己
从儒家塑造的上古历史的观点来看,孔子说那时候的学者只需要完善自己就好了,不必去向当权者推销自己。在孔子年代之前,甚至远至夏商时期,能见之记录留名于世的学者是少之又少。在《论语》中提到的称得上学者的人也不过二十来人。
舜有臣五人而天下治。武王曰:“予有乱臣十人。”(《泰伯》)
逸民:伯夷、叔齐、虞仲、夷逸、朱张、柳下惠、少连。子曰:“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伯夷、叔齐与!”谓“柳下惠、少连,降志辱身矣,言中伦,行中虑,其斯而已矣。”谓“虞仲、夷逸,隐居放言,身中清,废中权。我则异于是,无可无不可。”(《微子》)
周有八士:伯达、伯适、仲突、仲忽、叔夜、叔夏、季随、季駉。(《微子》)
孔子思想建立在夏商周三朝文明基础之上。儒家把上古时期的尧舜禹汤,文武周公打扮成圣王。在儒家的历史体系中,上古时期是美好的,在圣王的治理下,一切都是井井有条,社会和谐,文明昌盛。上古时期还没有孔子大学这样的教育机构,大多是些自修成才的隐士高人。圣王广开言路,广寻人才。所以人才都不会被埋没,都能够各尽所能。这时候的人只需要修炼自己就好了,是人才总会被发现的。学者完全没有必要去推销自己,再说儒家历来也不提倡自我推销,而是推崇“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的孔子观点。
孔子时代开始流行自我推销
“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这是孔子对当时学风的评判。我们也看得出孔子的批评之意。孔子反复提倡学者不必太在意别人是不是了解自己,自己之要去努力学习完善自我就好了。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学而》)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宪问》)
子曰:“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卫灵公》
孔子说重要的是要了解别人,特别是要了解当权者。要有足够的本领让当权者来了解自己: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已知,求为可知也。”(《里仁》)
孔子时代与上古相比,历史背景已完全不同。上代读书人少,学者少,能称得上人才的就更少。所以但凡有点能力的人都是藏不住的。到了孔子时代,别说各国官学的规模已经很庞大,就是孔子这样的私立大学也很多了。《左传》中的少正卯也是与孔子齐名的教育家,据说还是被孔子*掉的。官方或者民间的学者数量大增,但官位却不曾增加。儒家还提倡“学而优则仕”,孔子大学还在打广告扩招。子曰“三年学,不至于谷,不易得也。”(《泰伯》)这么多的大学毕业生都要去考公务员,竞争激烈啊!老师不是说要“求为可知也”吗?于是宣传自己,甚至夸耀自己能力的风气自然就在学者中风靡起来。往好的说,是学有所成,报效国家,学者们不都是在寻找为人民服务的机会吗!孔子及其儒家不正是“为人之学”的始作俑者吗?
道客村曰:
古之学者喻于义,成贤成物终成仁。
今之学者喻于利,为人之学终丧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