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风华剧终了,朱祁镇也下线了,关于明英宗这个皇帝,他的一生充满了坎坷与不平,幼年登基,被太监怂恿亲征瓦剌,却沦为囚徒,回国后被囚于南宫,通过夺门之变再返皇位。而他一生的所作所为,除了废除殉葬制度外,竟然找不到一件正面的事情,为何他死后,还能得到“英”这样好的庙号!
出类拔萃曰英,道德应物曰英,德华茂著曰英,明识大略曰英。从朱祁镇的一生来看,他明显配不上这样的词。
朱祁镇人生大事记:第一:重用王振,开启明朝第一个宦官专权,直接把太祖祖训"内官不得干政"当成耳边风。第二:无视忠言,听信谗言,兴师动众,贸然发动对瓦剌的战争,在行军路线摇摆不定,拖累三军,负土木堡之败直接责任。虽然有许多人认为此战是王振指挥行军,但是此时朱祁镇已经是成年人了,而且还是皇帝御驾亲征,他才是真正的负责人,但此战的失败让“仁宣盛世”十一年的积累折损大半;
战败被俘虏后,竟还帮着瓦剌骗明军开城门,作为皇帝成为俘虏后,求生*如此强烈,毫无羞耻愧疚之心,自古社稷为重君为轻,他当时最好的选择应该是自裁,却叫明军开城门和汉奸卖国有什么区别。
夺门之变上位后,面对北京保卫战的功臣于谦,居然痛下*手。若不是于谦力挽狂澜,明朝或许就断送在朱祁镇手里了。他的一生成绩加起来可以用三个词来形容:“汉奸、夺权复辟、冤*功臣,这样一个皇帝,为什么还能得个好庙号?
这也是很多人对朱祁镇的庙号为”英宗“很是不满的原因,纵观他的所作所为,他明显不配用”英“这样的褒义词对他进行盖棺定论。然而这里有一个概念是大家很容易混淆的,就是把庙号与谥号划等号。
朱祁镇为何能得到“英宗”朱祁镇的谥号是:”法天立道仁明诚敬昭文宪武至德广孝睿皇帝“,是朱见深与大臣共同商议的结果。当然谥号和庙号这一套,是自古就流传下来的,以臣议君、以子议父的传统,基本上无论皇帝怎么作,死后都是美谥加美庙号,这都是为了表示继位皇帝的孝心,总是把各种赞美的字放在大行皇帝身上。
先后在位二十有三年,培邦基之巩固,衍国祚于灵长。方之古昔,继体守成之君未有盛于大行皇帝者也
从朱祁镇的谥意中可以看出,明英宗的”英“其实是朱见深感叹其”英年早逝、大业未成”的意思。
从英雄成败论的结果来看,朱祁镇明显是一个失败者,土木堡之变他失败了,所以被后世人所诟病。但是将事情倒置来看,他的出发点是什么呢,为什么他要亲征瓦剌呢?
从永乐年间开始瓦剌部落不断的扩张,到了宣德年间,就已经成了蒙古草原的强部落,到了正统年间,已经统一了草原,并不断入侵河套、大同等地,对大明形成了严重的军事威胁。其实正统14年,瓦剌分兵四路进攻明朝,敌人都打到家门口了,作为皇帝,朱祁镇御驾亲征,也是想一劳永逸地解决边疆问题。在父祖的盛世余荫之下,他也想有延续大明国威的能力。
只可惜,他并不具备军事天赋,又受到王振这种太监的诱骗,结果就不言而喻了。
上庙号为“英宗”的来历明英宗的英字解释为“英年早逝,感叹一事无成的意思,而历史上也有两位类似命运皇帝也是用”英宗“作为庙号的。
第一位:宋英宗--赵曙
赵曙登基时,宋朝已经进入了积贫积弱的危机之中,整个国家受到宋朝重文轻武的影响,冗员、冗费、冗兵严重,整个国家运转十分费力。而外部环境下:西夏、吐蕃崛起对大宋边境不断的侵扰和蚕食。在这种背景下赵曙决定进行改革,试图改变“三冗”问题给朝廷带来的财政压力。为此他重用欧阳修等人实行庆历新政,只可惜,他英年早逝,年仅36岁就驾崩了,改革事业也就此搁置。
第二位:元英宗--孛儿只斤·硕德八剌
这位也是和宋英宗一样的政治改革家,他重用汉臣,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史称“至治新政”,然而却触犯了蒙古王贵族的权益,最后被蒙古守旧派刺*身亡,年仅20岁。
从这三位的执政观念来看,都是在国家危难之时,敢于通过改革来解决问题,甚至不惜触犯守旧派的利益,但都英年早逝,未能成事。
而且朱祁镇一生并不是一无事处,在他第一次当皇帝时期,朱祁镇顶住了以“三杨”为首的文官集团施加的压力,毅然出兵征伐麓川宣慰司思家父子的叛乱,巩固了西南边疆。
尽管朱祁镇一生并没有做成大事,但是作为继位者朱见深,站在以孝治天下的儒家思想下,子不言父过,臣不议君失。他必须遵循“以孝治国”的思想,尽力抹去朱祁镇的污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