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经图》北宋李公麟绘。
伯仲之间
为什么比喻不相上下?
李公麟(1049-1106),北宋著名画家,字伯时,号龙眠居士,博学多才,富文辞,工书法,精于鉴赏。凡人物、释道、鞍马、山水、花鸟,无所不精,时推为“宋画中第一人”,尤其历来被公认是一位杰出的白描人物画家。他与同时期的文人士大夫有密切往来,如王安石、苏轼、黄庭坚、米芾等,其人物画自带温文尔雅之风致。《孝经图》卷作于1085年,是现今存世被公认的李公麟真迹之一。
这一段画面主题是“广要道”:“安上治民莫善于礼,礼者敬而已矣。故敬其父则子悦,敬其兄则弟悦,敬其君则臣悦,敬一人而千万人悦,敬者寡而悦者众,此之谓要道也。”图中一人正在向他的兄长深深行礼,后面二人领首赞许。场景是庭园一隅,有竹丛、湖石,园墙之外有溪流,溪上有野雁嬉戏。据说图中行礼的二人很可能就是众所周知的兄友弟恭的榜样:苏轼和苏辙。这一对贤昆仲不仅感情深厚,肝胆相照,患难与共,且各自的文学成就也能彼此抗衡,可谓是真正的“伯仲之间”。
“伯仲之间”比喻人或事物不相上下,难分优劣高低。古人关于兄弟的排行共分四种:伯、仲、叔、季,分别是老大、老二、老三、老四。老大也可以称作“孟”。嫡长子称“伯”,庶出的长子称“孟”,后来就用“伯”或“孟”统称长子。所以最终的排行顺序是:伯(孟)、仲、叔、季。
那么肯定有人会问:如果兄弟多于四个,该怎么排行呢?老大、老二还是叫伯(孟)、仲、最小的还是叫季,中间的不管几个一概称“叔”。
为什么兄弟的排行只有这四种?班固编撰的《白虎通义》中解释说:“法四时用事先后,长幼兄弟之象也,故以时长幼号曰伯、仲、叔、季也。”天有四时,春秋冬夏,因此拿四时来比附兄弟的长幼之序。
举例来说,三国时期孙坚有四个儿子,老大名策,字伯符;次子名权,字仲谋;三子名翊(yì),字叔弼;四子名匡,字季佐。“名”是出生时取的,“字”是二十岁举行加冠礼时取的。
古人用“伯仲”一词代指兄弟,“伯仲之间”当然就是指兄弟之间,大家水平差不多,不相上下的意思。《诗经·小雅·何人斯》中有“伯氏吹埙(xún ),仲氏吹篪(chí)”的诗句,描写兄弟二人合吹乐器,相亲相爱、其乐融融。
东汉学者傅毅年轻时学问就很渊博,奉诏和大学问家班固一起校勘书籍。班固字孟坚,在班家兄弟中排行老大;傅毅字武仲,在傅家兄弟中排行老二。因此,曹丕在《典论·论文》中称赞二人说:“傅毅之于班固,伯种之间耳自弟中分别排行老大、老二,所以“伯仲之间”的评价真是太恰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