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阳市,过去又曾是彰德府府治。彰德,彰显什么德,出自《逸周书·克殷》:“殷末孙受德,迷先成汤之明,侮灭神祇不祀,昏暴商邑百姓,其彰显闻於昊天上帝。”
上述一段话中,“殷末孙受德”大约指殷纣王接班,继承大统;“迷先成汤之明”等于在说纣王将其祖先成汤的治国明德遗失掉了;“侮灭神祇不祀”是说纣王不敬神祇还恣意侮辱;“昏暴商邑百姓”是说纣王昏庸残暴对待其统治的臣民百姓;“其彰显闻於昊天上帝”一句等于说纣王的劣迹被上帝明白所见。
看来当年起这个“彰德”府之名时,就已将殷墟在安阳的事暗中提示了出来。
何为“德”?今日研究一下。
来自百度百科
“德”字由表示道路的行字和表示眼晴视线为直线的直字组合而成。
有人说这个字象的意义是人要走直道,走直道为德,果然如此吗?
实际上“德”字应该是关乎人的思想认识方面的,所以其后来的文字会加上心字。
实际的道路应该多是曲折的,非笔直的,而德字中的“直”代表的是人主观认识上产生的简化的理论上的看法,以直线代替曲折,是与实际的道路有一定偏差的。因此“德”字代表的是理论上的认识水平,而不是说人行直路为德,也就是说“德”字代表了人的学识,与“道”代表的自然规相对使用。所谓有德之人,实际就指学识丰富,对事物有深刻认识,能基于正确认识导致正确行动的人,其中也包括对人性对社会各方面的规律有正确认识的人。后来,汉语中“德”字就主要指人文方面的认识,进而狭义地得出人文方面的“道德”的意义。
“德”字在古汉语中是指各个方面事物规律的学问,包括自然的和人文的。
在《逸周书·克殷》这一段文字中,“德”字就指关于统治方面的学问,进而引伸为“权力”,所谓“受德”就可翻译成继承大统。
“德”,含义以学识、见识、知识为主,其余含义均来自这类含义的引伸。
所谓“同心同德”,是说大家的心志相同,观点见识相同,“心”指心志心愿,“德”指见识观点。
“德”字上述含义引伸,就能有“好处、恩惠”的意义,因为对事物有正确的认识,就一定能采取有利的措施,使行为人或相关人员获得好处。“行善积德”之德,就是好处、恩惠的意义。
掌握了治国理政的大道,就具备了统治国家之德,所以德字可以引伸出治国理政的才能和权力。
老子的《道德经》,《道》篇主要讲述了自然规律(阴阳律),而《德》篇则主要讲了怎样利用这些规律治理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