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杨的写作线索是什么,白杨礼赞写了白杨的哪些方面

首页 > 教育 > 作者:YD1662024-09-05 17:36:51

白杨的写作线索是什么,白杨礼赞写了白杨的哪些方面(1)

作者为达到散文“散”与“不散”的统一,在组织结构上,就要有明确的线索,把所有材料连缀起来,组成一个艺术的整体。但由于写作内容、意图与表达的中心思想各不相同,散文的线索安排也就多种多样。这就需要我们因文而异,采取不同的方法。散文常见的线索主要有以下几种:

  (1)事物线索。在状物言志和写景抒情散文中,常用此法。

  (2)人物线索。以文中人物的所见所闻为线索,引出其他材料,连缀成文。

  (3)事件线索。按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顺序行文。

  (4)情感线索。主要用于抒情散文中,也就是围绕作者的情感变化来组织材料,串联成文。

  (5)事理线索。多用于议论类散文中,基本模式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6)空间线索。用于写景状物的记叙类散文中。

  (7)时间线索。有些事物,从时间进程的角度去考察,更容易表现出其内涵的深刻性,或者美的丰富性。因而,写这类事物的散文构思,往往最适宜以时间的次第为线索。

  下面谈谈具体把握散文线索的几种方法:

  1.时空连“线”。

  在许多写人记事及游记类散文中,常有一些表示时空转换的词语,阅读时假如把这些词语连接起来看,就能领悟、把握文章的线索。如《鹤》(2014年广东卷)一文中有许多表示时间的词语:一个初冬的薄暮第二天一早从此一天次晨几天后。由此可知,本文是以时间为线索组织安排材料的。又如《浣花草堂》(2014年山东卷)当中有不少表示地点和方位的词:走出西郊从大殿里出来从夹墙里穿出去穿过花径走进祠堂草堂后坐在水槛上。这些不同的处所表明了空间的变换。据此,我们可以断定此文的线索是:游踪。

  2.因物取“线”。

  不少叙事及抒情类的文章,常用一个具体事物或象征事物贯串全文。这个具体事物或象征事物作为行文线索,可以突出文章的中心思想。比如《比邻而居》(2015年江苏卷),全文以气味为线索,串联全文,把不同的生活状态呈现了出来,表达理解和包容各种生活状态的思想。

  3.反复出“线”。

  阅读时,我们可以通过文章中反复出现的抒情议论的语句或富有意味的事物去了解、把握线索。这类线索,抒情类、叙事类散文都常用。如《白杨礼赞》,“我赞美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在文章中反复出现四五次。据此可知,作者从树写到人,那赞颂的感情一层深似一层,一浪高过一浪,由含蓄到喷涌,就是靠“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这一线索如串珍珠般连成了一个感人的艺术整体。

  4.以情导“线”。

  以上三种,都因有较明显的外部标志而较容易把握,而情感线索常常是隐伏于记叙的内容之中的,这就需要我们阅读时细心分析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理清感情发展变化的轨迹,以此导出文章的线索。如《纸上故乡》(2015年福建卷),文章开头写“常常在梦中打探故乡的消息”,接下来就有“心中始终挥不去的是故乡的景象”“故乡给予我们的,更多的是精神层面的影响”“我是栖息在远方的一只候鸟,常会飞回故乡去寻找属于我的温暖”。由此可知“我对故乡的情感”是本文的线索。

  5.定“神”看“线”。

  阅读文章时,先从中心思想的高度去审阅、把握文章的线索,这种方法适用范围最广。散文最大的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不管多么复杂的文章,只要把握住它的“神”,那么无论有无外部标志或内部标志,我们就能准确地把握它的线索。如《我的老师》一文,作者记叙的事情虽多,但都是为了表现蔡老师是最使“我”难忘的老师,抒发“我”对蔡老师的深厚感情。确定这一主题后,不难发现本文的一条感情线索:回忆依恋思念“我”的蔡老师。

  [例]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阳光的味道

  文/周伟

  阳光下的奶奶,总是一脸阳光地坐在禾坪上,看着她那禾坪前的瓜蔓引蛇一般爬上瓜架,攀绕,慢慢地绿了一片,然后,一朵小黄花开了,又一朵小黄花开了。

  不几天,那一朵朵多好看的小黄花,一朵一朵地不见了。我找来找去,只见瓜架下凭空多了好多长长短短的青色的嫩瓜,长者四五寸,短者二三寸,一律悬挂,如漫天挂满了纺锤和棒槌。

  我在瓜架下走来走去,或看或摸,或量长短,或比画大小,或做上记号。忽然,我有一个惊人的发现,便向阳光下定坐着的奶奶着急地问:“奶奶,你看你看,为什么它一出生就满脸皱纹,疙里疙瘩?”

  奶奶呢?她也只是笑,边笑边摸那瓜,一遍又一遍。布满皱纹的瓜,竟在奶奶的手上很滑润,有光泽,好听话。

  我从奶奶手上把瓜拿了过来,说,它肯定委屈,准是那一朵小黄花早早地谢了,它心里烦啊,苦啊!奶奶的笑僵了一下,我瞬即看见苦瓜的皱纹在她的脸上闪了一下。

  我的猜想,不久便得到了证实。奶奶摘下那瓜做莱,一片刚夹到我的嘴里,我就嚷了起来:“苦,苦死了!”从此,我再也不肯吃苦瓜。

  后来,有一回,奶奶拿一个红辣椒糖逼我就范。奶奶笑着看着我,说:“多呷几片,然后,回味回味看。”奶奶手中的红辣椒糖还在我眼前晃荡。我夹了一片又一片苦瓜,放在嘴里。我想那时我是闭了眼的。味还是苦。当苦味渐渐淡去时,一种微凉并略带甘甜的味儿便升到了舌尖、口腔,随后就觉得清爽、痛快和惬意。肉厚脆甜,味道清香绵长。奶奶说,别看它有些苦,能除邪热,解劳乏。我并不管奶奶说的,只是想着,这瓜,以苦味得名,能食能医,只是苦了它自己。

  奶奶对苦瓜情有独钟,变着法儿给我烹调苦瓜:素炒如青菜,油煎如荤菜,还可以熬成苦瓜瘦肉汤,苦瓜炒鸡蛋……最妙的要数苦瓜肉丸:将苦瓜切成一寸长的筒块,挖去瓜瓤,放入沸水中用旺火煮至半熟时捞出沥干水分;再将瘦肉剁烂,加入葱花、盐,掺入薯粉,拌和作馅;把粉团肉馅塞入空心的苦瓜筒块中,再入油锅煎;待筒块两面的粉团肉馅略呈黄色时,掺入汤、姜、大蒜头一并煮熟,起锅前放盐与味精。苦瓜清爽,瘦肉鲜嫩,色香味美。   此后,我更是日日都要去瓜架下看那些宝贝疙瘩了。奶奶依旧天天坐在阳光下的禾坪上。瓜架下的瓜一日日变大,青皮愈来愈黄了。

  有一天,我看见了一条瓜裂开了很大的口,露出了里边的红瓤。我马上摘下,立马送到奶奶面前。奶奶随着裂口把瓜完全撕开,露出更多更漂亮的红瓤里子。奶奶撕了一块红瓤放到我的嘴里,笑着看我,说:“你尝尝看。”我不敢大嚼,只是用舌头舔了一下,竟然很甜!

  我不禁替这瓜感叹:想不到,它在最后竟是以爆炸自己的方式来展示自己的鲜艳和甘甜!

  我发觉自己在太阳光下迅速成长,当然这成长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在味道上的成长。我对味道愈来愈有感觉、有经验了。

  比如对苦瓜,我就慢慢体味出苦味之后,着实可去烦、消渴、通便、清心、明目、益气。更有感动处,苦瓜是苦的,情爱是苦的,人生是苦的。真正体味出,总会苦尽甘来。

  许多年后,奶奶被葬在了她的苦瓜架旁,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在那天,我才完完全全地知道奶奶是个苦了一辈子的人。她儿时父母早亡,8岁起给人做丫鬟、帮工,后来嫁给地主做小老婆……

  在大伙的印象中,奶奶总是坐在屋前的禾坪上,一脸阳光地招呼着来来往往认识与不认识的人们。搬个凳子,要你坐;端杯茶水,要你喝。带个东西捎个口信,她都代劳,且负责得很,从不出错。下雨天,她要借把雨伞给你;炎炎夏日,她要借顶草帽或斗笠给你,随你什么时候来还。碰上吃饭的时候,算你有口福,一定邀你入席。缺个油盐酱醋茶,娃儿读书还差几个学费钱,大多都找奶奶借……仿佛奶奶总是一个有说有笑的“观世音菩萨”,带给别人的尽是欢乐和甘甜。

  那天,我回到了老家,走在苦瓜架下,我看见一朵小黄花开了。

  离开苦瓜架旁,我好像忽然听到一句:“天燥热,来碗苦瓜拌稀饭!”这是奶奶的声音,好亲切,好温馨。

  (选自《散文百家》)

  这篇散文的线索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解析:本题考查把握散文的线索。可以采用“因物取线法”。从这篇散文描写的事物“苦瓜”来看,作者以“苦瓜”为线索,用对苦瓜的认识过程串联文本,然后由“苦瓜”先苦后甜升华到对人生的认识。

  参考答案:这篇散文的线索是“苦瓜”。作者以对“苦瓜”的认识过程贯串全文:开始认为苦瓜的外形“疙里疙瘩”长满“皱纹”,不喜欢;接着,品尝苦瓜,觉得“苦”,难以接受;然后,经过细细品尝,发现苦味渐渐淡去,舌尖、口腔感到清爽、痛快和惬意,甚至甘甜;最后,在奶奶的引导下,由对苦瓜的感悟上升到对人生的感悟:人生如苦瓜一样,虽然历经苦难,但只要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态,最终会苦尽甘来。写作例话写作例话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