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姬向楚庄王投诉后,楚庄王说:“今日与寡人饮,不绝缨者不欢”,竟令全体武将取下了帽缨,然后重新点燃灯烛;这下子,拉扯许姬的那位武将就无以发现了!
三年后晋楚开战,军队里有位楚将一马当先、一路奋勇*敌,对战局的胜败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最后楚军获胜。
在论功行赏时,那位叫唐狡的将军表示不要奖赏,因为当年宴会上的“无礼之人”正是自己,若非楚王的“不拘小节”,自己早就死了,所以为楚王肝脑涂地、他也在所不惜!
“君则敬,臣则忠”,楚庄王在适当的场合下“不拘小节”,其前提正是因为他心胸广阔、有大德、懂得如何维护君臣关系。在这故事当中,楚庄王的“不拘小节”同样成了一种赞誉。
汉代虞延的“知人之明”源自他的“不拘小节”《后汉书·虞延传》里描述虞延“性敦朴,不拘小节”,其实这正是“不拘小节”一词的最早出处。
虞延品行刚正,早年担任亭长(类似刘邦起家前的工作)的时候,就经常因为不讲情面、不拘礼法得罪了许多人,因此得不到“乡曲之誉”。
他的“不拘小节”说法正因此而来,不过站在今天的理解上,虞延的“不拘小节”完全就是“行得正站得稳”,根本不具半点贬义之意。
在经历西汉末年的王莽之乱后,虞延在光武帝时期当上了负责执法的功曹。当时,皇后阴丽华家族中的信阳侯有位叫马成的门客犯了法,虞延马上就派人将其拷押,任阴氏家族如何说情都不管用。
信阳侯在光武帝面前诬告虞延,引起了刘秀对他的注意,最后亲临御道馆(执法场所)审理此案,这才得知虞延只是“不枉法、不徇私、不拘小节”,他根本就没有任何过错!最后,马成伏了法,虞延也获得了刘秀的信任。
到了汉明帝时期,有位叫邓衍的大臣姿态仪容与众不同,引起了明帝的好奇、效仿与倚重,一时间群臣皆对邓衍尊重有加。
然而虞延就认为邓衍“虽有容仪而无实”,对他不屑一顾。后来,“衍在职不服父丧”,其德行暴露无遗,明帝感叹说:“要看清一个人,做皇帝的最难做到了!”由此认为虞延太有“知人之明”了!
无论是不屑于阴氏家族的托情还是不屑于对邓衍的尊重,虞延的“知人之明”都基于他的“不拘小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