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释】
其乐融融:形容十分欢乐、和睦。
【出处】
《左传·隐公元年》:“公入而赋:‘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
私欲膨大 兄弟相残
申国国君的女儿嫁与郑武公为妻,被称作“武姜”。后又生下了“庄公”和“段”两个儿子。庄公脚在前被倒生下来,使姜氏受了惊吓,所以取名叫“窹生”。武姜因此讨厌庄公,偏爱小儿子段,想立他为太子。武姜多次向武公请求,武公都没有答应。
等到庄公当上了郑国国君,武姜请求把“制”作为段的封邑。庄公说:“制是个险要的城邑,从前虢叔就死在那里。如果要别的地方,我都答应。”武姜又为段请求京邑,庄公不得已,将京邑分封给段,因此,人们称段为“京城太叔”。祭仲私下里对庄公说:“都城超过了三百丈,就会成为国家的祸害。按先王的规定,大的都城面积不能超过国都的三分之一,中等的不超过五分之一,小的不超过九分之一。现在京邑的大小不合法度,违反了先王的制度,这会使您受不了。”庄公回答:“姜氏要这么做,我怎样才能避开这祸害呢?”祭仲说:“不如早些处置段,不让他的势力蔓延。如果蔓延开来,就难对付了。蔓延开的野草都除不掉,更何况是您宠爱的兄弟呢?”庄公说:“干多了不仁义的事情,必定会自取灭亡,您暂且等着看吧。”
鄢国故城
不久后,太叔将西边和北边的边邑都纳入管辖。大将公子吕觐见庄公说:“一山不容二虎,一国不容二王,您打算怎么办?如果您想把国家交给太叔,就请允许我去侍奉他;如果不给,就请除掉他,不要使百姓产生二心。”庄公说:“用不着,他会自食其果的。”随后,太叔又把双方共管的边邑收归自己,一直把邑地扩大到了廪延。公子吕着急地说:“可以动手了。他占多了地方就会得到百姓拥护。”庄公仍然不露声色地说:“做事不仁义就不会有人亲近,地方再大也会崩溃。”
太叔修造城池,聚集百姓,修整铠甲和武器,准备好了步兵和战车,将要偷袭郑国国都。武姜打算作他的内应,并派手下打开城门。庄公截获了太叔和武姜联络的信件,得知了太叔偷袭郑都的日期,才下了决心说,“可以动手了!”于是,庄公命令公子吕率领200辆战车去攻打京邑。京邑百姓背叛了段,段逃到了鄢地,庄公又攻打鄢。五月二十三日,段逃奔到他的原来封地共邑。庄公对武姜心怀不满,就把她安置到城颍,并发誓说:“不到地下黄泉,永远不再见面。”但不久后,庄公又后悔了,经常登到城南的一座台子上,向城颍方向瞭望。
掘地见母 言归于好
颍考叔当时是颍谷管理疆界的官员,他听说了这件事,就送了些礼物给庄公。庄公请他吃饭,他却把肉放在衣袖中不吃。庄公问他为什么,颍考叔回答说:“我家中有母亲,我的饭食她都吃过,就是从未吃过君王的肉羹,请允许我拿去送给她。”庄公说:“你有母亲可以送东西给她,唯独我没有!”颍考叔说:“我冒昧问一下这话是什么意思?”庄公把事情的缘由告诉了他,并说自己很后悔。颍考叔说:“君王何必担忧?如果掘地见水,打成地道去见面,谁能说这不是黄泉相见?”庄公听从了颍考叔的话,照着做了。庄公进入地道,赋诗说:“隧道当中,心中快乐融和!”武姜走出隧道,赋诗说:“隧道之外,心中快乐舒畅!”于是,母子关系变得融洽起来。
君子说:“颍考叔真是个孝子。爱自己的母亲,还扩大影响到了郑庄公。《诗·大雅·既醉》中说‘孝子德行无穷尽,永久能分给同类(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大概说的就是这样的事吧!”
历史遗存 踪迹可寻
郑庄公望母台,位于新郑市区双洎河南岸,现存台高9米,底周长约60米,以黏土夯筑而成。郑庄公的弟弟段欲篡夺君位,其母姜氏为内应,事败。庄公怒迁其母于城颍(今河南临颍西北)。相传,事后庄公思母不已,常登此台眺望城颍。
郑庄公望母台
乾隆四十一年《新郑县志》记载:“《水经注》:洧水经郑城南,水南有郑庄公望母台。庄姜(应为武姜)恶公寤生,与段京居。段不弟,姜氏无训。庄公居夫人于城颍。誓曰:‘不及黄泉,无相见也。’故成台以望母,用伸在心思。感考叔之言,忻大隧之赋,洩洩之慈自嘉,融融之孝德常矣。”
颍考叔祠,位于长葛市董村镇吴岗村牛脾山上,始建于金元时期。今人之重修考叔祠记碑:
颍考叔为春秋时期郑国郑庄公(公元前743~前700)驾前为将,一生忠勇纯孝。曾以袖羹事感悟郑庄公,又以掘地见母之举使其母子团聚。明万历四十二年镌刻:“郑庄公见母黄泉处”碑,流传至今,后世呼之为“逢母岗”。考叔祠始建不详,金元明清均有修建,民国时期改为学校,上世纪70年代被毁。1981年被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
来源:靳录 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