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人交往,总是有很多不可言说的奥秘。
之前网上流行过一个话题:成人世界的人际交往里有哪些潜台词?
点赞最高的回复像是一个绕口令:
原则上可以=不行
原则上不行=可以
成年人的沟通,不是语言的艺术,而是关系的艺术。
究竟该遵循什么原则,才能保持和朋友之间的良好关系呢?
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你会发现,那些受人欢迎,能够维持长久人际关系的人都像水一样:滋润万物却不与万物相争,不与世人一般见识,有着至柔却能容天下的胸襟和气度。
可人与人交往,总有一些“潜台词”,虽然没人明说,但很重要,你都能听明白吗?
1.不要因为关系好,就随意越界《孟子》曰:人病舍其田而芸人之田。
意思是,人们很容易犯的过错就是去耕别人的田,而不去耕自己的田,还把越矩行为当成理所当然。
微博上曾有这样一个话题:人际关系中,不懂得界限感的人有多讨厌?
评论区哀鸿遍野:
十八线远房亲戚来城里,不住宾馆,理所当然地住我家,包吃包住还要当导游。
闺蜜总对我的妆容和衣着评头论足,指指点点,很烦,感觉她真的过分了。
同事总是找各种理由推工作给我,你年轻,你能力强,你乐于助人,真想手撕了她。
情商低和说话直是两回事。
很多时候,我们对于不太熟悉的人,往往能够做到谨言慎行,小心翼翼地维护关系。反而对于熟悉的人,常常口无遮拦,甚至触碰对方逆鳞却不自知,结果只能是伤了感情。
叔本华说:人际关系就像寒冬里的刺猬,离得太远,会感觉寒冷,但离的太近,结果只能是被刺伤。
很多友谊生了嫌隙,很多关系走到尽头,大多是因为在处理关系时,自以为关系足够亲密,就失去了基本的尊重。
实际上,很多时候我们与人相处,不是不懂得亲近,而是不懂“疏远”。
与人相处,关系再好也不越界,是合适的距离,更是一种尊重。
2.没有爽快答应,其实就是拒绝知乎上有人问:一个不喜欢麻烦别人的人,也讨厌别人来麻烦自己,是一种怎样的心理?
有个高赞回答这样说的:
并不是真的怕别人来麻烦自己,而是反感那种没有价值的、不必要的麻烦。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每个人都没有义务把自己的宝贵时间无条件地用在别人身上。
可是,也总有些人喜欢“麻烦”别人,却并不觉得自己给别人带来了麻烦——
你不是喜欢画画嘛,帮我画个头像呗?
你不是打游戏很厉害嘛,帮我上个分呗……
这些所谓的“举手之劳”,只是自私地消耗别人的时间和精力。
真正的关系是靠相互帮助来维持的,并不是所谓的互相麻烦。
所以,那些不喜欢麻烦别人的人,他们只是习惯了站在别人的角度考虑问题,懂得凡事能自己解决的,就不要去打扰他人。这是一种体贴,更是一种善良。
但是若直接拒绝,难免产生尴尬,于是很多人会选择婉拒——“下次再说”更多是在表达拒绝,“看情况”更多是在表达不可能。
如果没有理解清楚,依然不知进退刨根问底勉强别人,即使最后得到了帮助,你们关系也大概缘尽于此。
所以,请记住,社交规则中,没有坚定的提出,就是客套,没有爽快地答应,其实就是拒绝。
3.在礼尚往来中,维持关系平衡《礼记·曲礼上》有云:“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
这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礼尚往来”:没有人的付出是无偿的,帮了你的忙,一定花费了别人的时间和经历。想要维持好的人际关系,必须予以答谢。
尽管很多时候他们都会说“不用了”、“还买礼物做什么”……
人际交往在本质上是一个社会交换的过程,相互给予彼此所需要的。
即使是好友之间的求助,也需要遵循互惠互利的原则。
这也就是心理学上所描述的“跷跷板定律”:
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就像两人踩跷跷板一样,和谐相处就要保持双方支出的平衡和对等。
一旦彼此的交换不对等,那么就会像跷跷板一样失衡。
有来有往才是礼,如果只是单向的接受帮助,有来而无往,也就失去了礼。
失礼的人即使占了再大的便宜,也会得不偿失,至少,会因为没有遵守礼尚往来的规则,而付出代价。
一段关系中的索取和付出就像分处天平两端的重量,索取和付出相当,天平才能处于平衡的状态。
人际交往中,最重要的就是将心比心。每个人的善意都不希望被忽视,每个人的付出也都不希望被亏待。
那些总是请客吃饭的人,未必很有钱,只是不想让对方多付出;
人和人永远都是相互的,想要得到什么,就要先付出什么。
讲究付出和回报的对等,才能让温暖的能量在一段关系中流动。
成功的人际关系在于,看一件事,能做到兼顾你和对方的不同角度。
我们每个人都希望能够被善待和珍惜,也都需要在人际交往中感受到被尊重、被认同、被温暖。
遵守人际交往的以上这3点潜规则,用真诚待人,讲分寸、知深浅、懂付出的人,才会拥有更多朋友,更和谐的人脉关系。
成就他人的同时,更能成就自己。共勉。
来源: WPS办公助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