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妈妈领着2岁多的小女孩来门诊看病:最近我女儿舌头上不知道出什么问题?一阵一阵“脱皮”,看看都成“花舌头”,想笑可又笑不出来。
朋友告诉我说是“地图舌”,又不挡吃、不挡喝的,根本不用管。
还有朋友说地图舌是“上火”,吃点“下火”的什么菊花、薄荷;也可能是“缺锌”,得乘早补补。
呵,这民间的方法和“料”可真够多的。谁说的对?“地图舌”是病?不是病?
但凡有孩子的家长早在“圈内”就展开了并没有什么结论的讨论,怎么是没有结论呢?因为谁也不知道谁说的准确,想找无所不能的“百度”寻求答案,呵,里面也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让家长们真的不知道听谁的,干脆就当是“孩子舌尖上地图”——由它去吧。
没过多久,舌尖上的地图又回来了,家长开始惴惴不安起来,特别当孩子吃了有味道的食物后,像“捅了马蜂窝”,立刻就会因疼而哭闹和好有一段时间不吃东西。
其实,这种经历不少家长也有过,很正常,因为地图舌在儿童中毕竟占有15%的比例,地图舌到底是不是一种疾病呢?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呢?今天我们就根据教科书及儿科学界的权威专家对小儿地图舌进一步的了解:
要想了解地图舌,先让我们了解人们天天“要用”的舌(俗称舌头)究竟有什么作用?
宝宝得了“地图舌”是病?不是病?
一、正常的舌长什么样的?舌头有什么作用呢?家长会说,问这么小儿科的问题:吃饭、说话呗!可一问为什么?未必大家都知道。其实,舌的学问大有讲究:
舌的组成:舌外观柔润呈淡红色,表面有一层淡白色、薄薄的舌苔;舌的位置在口腔中央的底部,舌有三部分组成即舌根、舌体和舌尖。
孩子正常舌头
1、舌表面黏膜:覆盖有许多粗细不等的微小凸起称舌乳头,由丝状乳头和菌状乳头组成。
丝状乳头:是一层遍布在舌体表面的、像丝绒一般的乳头样黏膜;有助于咀嚼、吞咽和发音。
菌状乳头:数目虽然较少,可却分散在丝状乳头之间,菌状乳头主要位于舌尖和舌侧缘,色泽较红,呈圆形的突起,上皮较薄,表层无角化,血管丰富呈红色。菌状乳头的上皮内有“味蕾”(位觉感受器),具有味觉感受作用,舌能感觉冷热刺激及酸甜苦辣;《舌尖上的中国》就是大体就是说美食是靠舌头的“味蕾”感觉的。当多个菌状乳头增生、肿胀、充血时,舌表面似草莓状,称草莓舌,是“猩红热”的典型特征。
当菌状乳头、丝状乳头均出现萎缩,致使舌乳头消失呈光滑的片状、平如镜面时,称光滑舌或镜面舌。
2、舌肌:由骨骼肌组成,骨骼肌具有运动功能,因此具有灵活性的特点,舌在口腔内的活动就显得非常灵活;比如能做出伸舌及卷舌、外展和内收活动。因此舌能参与咀嚼、吞咽食物,同时在语言中枢的协调下,帮助发音说话。
3、舌下面的黏膜:薄而光滑,舌下中央部位有一层粘膜皱壁连接于口腔底部称舌系带,也是参与固定和言语功能。
总而言之:舌具有帮助咀嚼食物和吞咽、味觉及说话发音的作用,因此是人体组织非常重要的器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