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智斗勇有几种解释,斗智斗勇形容人是什么意思

首页 > 教育 > 作者:YD1662024-11-12 00:18:29

《猫》

一、作者介绍

郑振铎(1898—1958),笔名西谛,福建长乐人。现代著名作家、翻译家、文学史家,我国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新中国成立后,曾担任中科院考古研究所所长、全国作协理事等职。著有短篇小说《家庭的故事》《桂公塘》,散文集《山中杂记》,专著《文学大纲》《插图本中国文学史》等。另有《郑振铎文集》。

二、文章背景链接

受五四运动前后西方传入的科学、民主、自由、平等等思想的影响,郑振铎很早就树立了平等、公正地待人接物,不伤害无辜,不欺凌弱小的人生态度。《猫》这篇作品,正是他这种人生态度的真实反映。

三、课文中心思想

这篇课文通过回忆三次养猫的经历,告诉我们要平等地对待生命。其实在我们的生活当中,也会有与其他的小生命共同相处的时候,我们只有平等地对待它们,尊重它们,才能感受到生命之美,才能避免看到生命之悲。

四、词语解释

懒惰:不爱劳动和工作;不勤快。

蜷伏:弯着身体卧着。

预警:指事先觉察可能发生某种情况的感觉。

怂恿:鼓动别人去做某事。

怅然:因不如意而感到不痛快。

惩戒:通过处罚来警戒。

污涩:肮脏且不光滑。

安详:从容不迫;稳重。

提心吊胆:形容十分担心或害怕。

悲楚:悲伤凄楚;悲苦。

妄下断语:随便地下结论。

虐待:用残暴狠毒的手段对待。

畏罪潜逃:犯了罪怕受到制裁而偷偷地逃跑。

五、问题巩固

1、作者总共写了三次养猫的经历,哪一次是详写?写前两只猫有什么作用?

解析:第三次是详写。前两只猫与第三只猫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衬托出后者命运的悲惨,也更突出 “我”的过失之大,悔恨之深。

2、“我”的什么过失使“我”的良心受伤了(用原文回答),表现了我怎样的品格?

解析:“我没有判断明白,便妄下断语,冤枉了一只不能说话辩诉的动物。”表达了“我”真诚、善良、知错就改的品格。

3、找出文中表现“我”对第三只猫的感情态度的句子,并说说这些句子饱含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解析:“我心里十分地难过,真的,我的良心受伤了,我没有判断明白,便妄下断语,冤枉了一只不能说话辩诉的动物”,表现了作者对死亡的第三只猫的愧疚、难过之情;“我永无改正我的过失的机会了”“自此,我家永不养猫”表现了作者强烈的痛苦、深深的自责和遗憾之情。

4、第二只猫丢失后,作者写道:“自此,我家好久不养猫。”第三只猫死后,作者又写道:“自此,我家永不养猫。”体会这两句话中包含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

解析:第二只猫丢失后,失落感久久萦绕于心。养猫固然快乐,可是亡失的痛苦更叫人难受,于是才有不想马上养猫的想法。第三只猫的死,责任在“我”。“我”没有判断明白,便妄下断语,而且在暴怒之下打它致使它后来死在邻家屋脊之上,这个过失是无法补救的。由于负罪感永远不能消除,见了猫反而触发自己灵魂的伤痛,永远愧对这类生命,于是才有永不养猫的想法。

5、阅读这篇文章,你认识了一个怎样的郑振铎呢?

解析:他是一个善良、正直、热忱的人;他是一个严于律己、勇于承担责任、勇于改正错误的人,有着像鲁迅一样的自我剖析的精神,勇于把自己的伤疤揭开给人看;他是一个热爱生活、珍爱生命、敬畏生命的人。

6、为什么“我”对于第三只猫的死比以前的两只猫的亡失更难过得多?作者想借此告诉我们什么样的人生哲理?

解析:我的歧视、误解、冤枉、追打、漠视,造成猫的死亡。哲理:平等地对待生命,对人对事不能存有偏见,做事不能主观臆断。

7、假如养第二只猫时也养了鸟,鸟也被咬死,“我”将怎样想?怎样做?

解析:第二只猫是全家心爱的宠物,如果它咬死芙蓉鸟,当然也觉心疼,但会把责任归咎于张妈不小心,至于猫呢,还会觉得它越来越能了。

8、第一只猫死后,“我”安慰三妹说:“不要紧,我再向别处要一只来给你。”第二只猫丢失后,作者写道:“自此,我家好久不养猫。”第三只猫死后,作者又写道:“自此,我家永不养猫。”这三句话在文章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解析:第一句语气轻微,主要出于对三妹的“安慰”,而对于猫的死并不太在意。第二句说明“我”对第二只猫的丢失很难过,在内容上是对前文的总结。“我”目睹了前两只猫的不幸后,又亲自制造了第三只猫的悲剧,深感负疚。为了不再看到这样的悲剧重演下去,“自此,我家永不养猫”,这句话与文章的开头遥相呼应,在结构上形成了首尾呼应的特点,层递性很强。

9、第三只猫“大家都不喜欢它”,但它亡失之后,“我”却“更难过得多”。你觉得原因是什么?仅仅是因为“我”冤枉了它吗?

解析:第三只猫虽然在外形、性情和家中地位上都不如前两只猫,但由于“我”的“妄下断语”和错误判断,冤枉了第三只猫,“我”的心中万分愧疚和悔恨,而第三只猫的死,更加深了“我”的懊悔之情。因此,作者“更难过得多”。我对自己冤枉了猫很自责,相对以前的两只猫的亡失的感情,“难过”所表达的痛苦要强烈得多。因为自己的妄断,冤枉了第三只猫,“我”深感内疚和自责。越是内疚和自责,痛苦的感情也就越强烈。显然,“我”的难过并不仅仅是因为“我”冤枉了猫。

六、品味下列语句,说说各句的表达效果。

1.(猫)花白的毛,很活泼,常如带着泥土的白雪球似的,在廊前太阳光里滚来滚去。

解析:比喻。形象地写出了小猫毛色的漂亮和它的活泼、可爱,进而表现出“我”对它的喜爱之情。

2.大家都不高兴,好像亡失了一个亲爱的同伴……

解析:比喻。“亲爱的同伴”说明小猫在大家心目中的地位之高,大家和猫的关系亲密无间。

3.真是“畏罪潜逃”了,我以为。

解析:拟人。这是作者的主观判断,突出了对猫的厌恶之情,为下文发现冤枉它而感到后悔自责埋下了伏笔。

4.想到它的无抵抗的逃避,益使我感到我的暴怒、我的虐待,都是针,刺我良心的针!

解析:比喻。一想到猫的弱小和它遭受的冤屈,“我”就感受到自己的偏见、粗暴,并为此而感到无比的痛苦与内疚。

斗智斗勇有几种解释,斗智斗勇形容人是什么意思(1)

《鸟》

一、作者介绍

梁实秋(1903—1987),原名梁治华,笔名秋郎,字实秋,浙江杭县(今杭州)人,生于北京。中国作家、文学评论家、翻译家。代表作有散文集《雅舍小品》、评论集《偏见集》。译著有《莎士比亚全集》等。

二、文章背景链接

本文选自《梁实秋散文》第一集(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89年版)。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被誉为“知性散文”的代表作——《雅舍小品》,是别具一格而脍炙人口的散文经典。其中的《鸟》则是这类散文的典范。作者“爱”鸟的自然形态,而“悲”鸟的失去自在,这已经超越了鸟本身。作者甚至对违背自然形态的关于鸟的典故产生质疑,更显示出作者对日常生活和社会现象的透辟洞察。尤其是由“悲”鸟到“悲”人的人生体味,更给了人们深深的启迪。

三、课文中心思想

本文描绘了鸟的各种生动的情态,并且由鸟及人,借物抒情,通过写鸟来写自己对那种自由自在、潇洒自信的美好生活状态的向往和喜爱。

四、文体知识

小品文是一种散文的流派,其内容经常是在生活中,作者经过反省思考之后传达给读者的讯息,内容题材不限。小品文是一种寓有抒情意味和讽刺性的短小散文。其特点主要是通过事实和艺术形象来表现思想内容,议论较少,叙述、描写或抒情成分较多,以幽默的方式和喜剧性的情节,活泼、轻松的语言,给人一种揭露性的笑,并使人在笑过之后,看到问题的实质,发人深思。

五、词语解释

昂藏:形容仪表雄伟。曳:拖

斑斓:灿烂多彩。啭:鸟鸣声。

客愁:旅人怀乡的愁思。

丰腴:(身体)丰满。

瞵视:瞪眼注视。瞵,瞪着眼睛看。倏地:迅速地。

感喟:感叹。喟,叹气。

褴褛:形容(衣服)破烂。

戟张:文中形容鸟的羽毛像戟一样张开。

圆润:声音滑腻甜润。

旭日:初升的太阳。

臃肿:过度肥胖或肥大,转动不灵。

顾盼:向左右或周围看来看去。

客愁:旅人怀乡的愁思。

料峭:形容微寒(多指春寒)。

跼蹐缩缩:因寒冷而四肢不能舒展的样子。跼蹐,局促、拘束。缩缩,畏缩的样子。

秾纤合度:胖瘦合适。秾,丰满、肥胖。纤,瘦小、瘦弱。合度,适宜。

据为己有:把不是自己的东西占为自己所有。

孤苦伶仃:孤独而苦闷,无所依凭。

六、问题巩固

1、找出文中第二段写鸟儿苦闷的句子,想想作者用了哪几种修辞手法来说明“鸟儿的苦闷”?请举例说明 。

解析:①引用:“抟扶摇而直上”将自由翱翔的鸟儿与笼子里的鸟儿对比,表达了作者对笼中鸟的同情。②反问:“胳膊上架着的鹰,有时头上蒙着一块皮子,羽翮不整地蜷伏着不动,哪里有半点儿瞵视昂藏的神气?”表达了作者对空中霸主“鹰”的遭遇的同情。③反语:饮啄倒是方便,冬天还有遮风的棉罩,十分地“优待”。

2、作者整体概括鸟的形体特征的词语是什么?包含作者怎样的感情?

解析:俊俏。生动地体现了鸟美妙的体形,无限的欣赏和赞叹渗透在字里行间,可见作者对这些鸟是何等的喜爱啊!

3、文中第五段中“我对鸟并不存任何幻想”的原因以及“幻想”的含义是什么?

解析:作者爱鸟只爱其声音形体,并非受人们赋予鸟身上的各种文化意蕴的影响。含义:指历代诗人在杜鹃、夜莺、云雀等身上长期形容、渲染而成的象征意蕴。

4、从作者对各种鸟的描写中,你感悟到作者希望有怎样的社会和人生?

解析:作者希望建立自由、平等、幸福、美好、没有强权、没有欺压、没有贫困的社会。希望有个能够自由地发展个性和才能的人生。

5、怎样理解文中第④段中“锐利的喜悦”?

解析:这是一种通感的表达形式,把抽象的喜悦之情通过形象的“锐利”之状表现出来,让视觉与心理感觉连通起来,使人产生一种新奇的体验感。

6、谈谈你对“有时候稻田里伫立着一只白鹭,拳着一条腿,缩着颈子;有时候‘一行白鹭上青天’,背后还衬着黛青的山色和釉绿的梯田”这些内容的理解。

解析:运用动静结合的方法向我们呈现出一幅美丽的图画。色彩明快,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引人入胜。

7、文中第⑤段中“我对鸟并不存任何幻想”的原因是什么?

解析:表明作者客观地看待事物的态度。因为鸟会带给人联想,比如杜鹃让人想到“杜宇”“望帝”,想到“啼血”“客愁”,所以往往忽略这种鸟的本性。作者虽爱鸟,但却是一种冷静的爱,单纯的爱,并不赋予鸟过多的牵强的感情色彩。

8、本文前面五段写作者对鸟的喜爱,为何后面两段却写了“悲苦”之情?这两种矛盾的感情出现在同一篇课文里是否不太协调?

解析:如果说前面五段是真实而生动地体现了作者“喜爱着鸟的可爱”的话,那么后面两段却是诉说了作者“悲苦着鸟的悲苦”,同样反映了作者对鸟的关爱,这种爱比前面五段可能要显得更深刻更丰富。

9、这篇文章要表达的中心是什么?开头和结尾都写到“笼中的鸟”,这对于表现中心有什么作用?

解析:作者对鸟的生存和命运十分关切和同情,寄托着作者对无拘无束生活的向往和对囚笼般的现实的不满。开头、结尾两次提到令人触目的囚在笼里的小鸟儿,既前后照应,使文章形成一个整体,又发人深思,回味悠长,深化了主题。

10、作者在文中第5段中说:“我爱鸟的声音、鸟的形体,这爱好是很单纯的,我对鸟并不存任何幻想。”如何理解这句话?

解析:作者爱鸟只爱其声音、形体,并不受人们赋予鸟身上的各种文化意蕴的影响。

11、文章第6段写道,鸟“有时也给人悲苦”。这与作者看到笼中鸟时的感情有何不同?

解析:看到笼中鸟时,作者是同情惋惜的思想感情。而第6段中则是“悲苦”,这种感情比之前的更浓郁更深刻。

12、仿照《猫》和《鸟》中描写动物外形、动作、声音等的方法,为你所熟悉的动物写一个“素描”。

解析:示例:小白狗的头圆圆的,黑眼睛圆溜溜的,像一对漂亮的玻璃球。黑鼻子往外鼓着,嘴巴张着,“汪汪”叫时,声音又尖又小,像小娃娃唱歌。还有一对三角形的黑耳朵往下耷拉着。雪白的毛裹着它的身子,柔软得像个绒球。小小的尾巴往上翘着,活像只小鸭子。

七、关于描写鸟的诗句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孟浩然《春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杜甫《望岳》

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王维《画》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柳宗元《江雪》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绝句》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

斗智斗勇有几种解释,斗智斗勇形容人是什么意思(2)

《动物笑谈》

一、作者介绍

康拉德·劳伦兹(1903—1989),奥地利动物行为学家、科普作家,是世界动物行为学研究的开山鼻祖。从大学时代开始,劳伦兹便一直潜心于医学和生物学的研究并获得了博士学位。在生理医学研究上的巨大贡献,使他于1973年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医学奖。同年由于对动物行为学研究方面开拓性的成就再次获诺贝尔奖。代表作有《所罗门王的指环》《攻击的秘密》《雁语者》《狗的家世》等。

二、文体知识

科普作品是一种以向大众普及科学知识为主要目的的作品。“科普”一词意为科学普及。科普作品传统上以文字或图画作为基本载体。不过随着媒体技术的发展,科普作品也常常以视频媒体等其他形式出现。

三、课文中心思想

这篇课文用幽默风趣的文字,讲述了有关动物的趣事、笑话,表达了作者对动物的热爱。在环境被严重破坏,许多物种面临灭绝的今天,劳伦兹用行动告诉我们该怎样善待生命,做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四、词语解释

需索:索取,求取。

蹒跚:腿脚不灵便,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

匍匐:以腹贴地前进。

嗔怪:对人表示不满。需索:索取,求取。

滑翔:物体不依靠动力,而利用空气的浮力和本身重力的相互作用在空中飘行。

俯冲:(飞机等)以高速度向下飞。

怪诞不经:离奇古怪,不合常理。诞,荒唐、离奇。不径,不正常。

大相径庭:形容彼此相差很远。

神采奕奕:形容精神饱满,容光焕发。

五、问题巩固

1、“实在不能嗔怪有些外行人批评:研究动物行为的科学家实验的方法怪诞不经。”作者为什么要这样说?

解析:引用外行人并无恶意的批评,总体说明在一般情况下研究动物行为的科学家实验方法往往“怪诞不经”的事实。语言风趣幽默,欲扬先抑,引出下文的一系列故事内容。

2、①在水鸭子的实验中,你看到了怎样的逗笑的情景?②作者为什么要反复地写这个逗笑的情景呢?

解析:①一个有着一大把胡子的大男人,屈着膝,弯着腰,低着头在草地上爬着,一边不时回头偷看,一边大声地学着鸭子的叫声,而那些小鸭子却完全不露痕迹地藏在深深的草里。②(1)写出了不明原委的人容易把“我”的行为视为怪诞或发疯的原因。(2)运用夸张的手法,写出作者的行为总是令人发笑,增强了文章幽默风趣的效果。(3)反复做实验,可以看出“我”对科学工作的专注、忘我的精神和极高的专业素养。

3、课文写了我和黄冠大鹦鹉“可可”有关的哪三件趣事?

解析:(1)可可到处追寻“我”。(2)可可的恶作剧。(3)可可把线缠到树上。

4、“我”和黄冠大鹦鹉可可之间的趣事多多,其中哪一件给你印象最深?这三件趣事有什么表达效果?

解析:(1)可可到处追寻“我” 。写出了可可因获得自由后变得活泼而神采奕奕,并且对我恋恋不舍。(2)可可的恶作剧,写出了可可的聪明,它知道如何来排这些扣子,更突出了可可与我们一家人的亲密。(3)可可把线缠到树上,可见可可是多么的富有想象力,它与我的母亲是多么的融洽。

5、为什么艾顿堡的居民都把“我”当疯子了?

解析:因为“我”太专注于动物行为学研究工作,完全忘记了自己身处的环境,和动物俨然融为一体。而“我”在研究动物的过程中为了更好地得出实验结果,经常会做出一些在旁人看来十分怪诞的行为。因此艾顿堡的居民都把“我”当疯子,这也从侧面表现出“我”对科学研究的严谨、专注、忘我的态度。

6、仔细阅读课文,谈谈你对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理解,作者的做法在今天来看有何现实意义?

解析:这篇课文用幽默风趣的文字,讲述了有关动物的趣事、笑话,表达了作者对动物的热爱。在环境破坏,物种面临灭绝的今天,劳伦兹用行动告诉我们该怎样善待生命,做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斗智斗勇有几种解释,斗智斗勇形容人是什么意思(3)

《狼》

一、作者介绍

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号柳泉居士,清代文学家,世称聊斋先生,淄川(今属山东淄博)人。创作出了杰出的文言小说集《聊斋志异》。

二、文章背景链接

本文选自《聊斋志异》卷六。原文共三则,本文选的是第二则,写的是一个屠户半路遇狼、*狼的故事。明末清初时,汉人有双重的人生态度:一方面是抗清反满的遗民态度,另一方面则是高压之下对清朝异族统治者的臣服。蒲松龄受到这种双重人格的影响,所以有了《聊斋志异》一书。蒲松龄醉心科举,一心想求取功名,他才华横溢,然而屡试不第。强烈的反差使他愤愤不平,这种情绪贯穿他的一生,同时也深刻地影响了他对社会和人生的态度、取向以及评判。从某种意义上说,《聊斋志异》就是这一思想的产物。全书491篇,多以鬼狐故事反映现实生活,表露作者情感。

三、重点实词

缀行甚远:连接、紧跟。

顷刻:一会儿。

两狼之并驱如故:并,一起。故,旧、原来。

狼亦黠矣:狡猾。

假寐:假装睡觉。

屠大窘:处境困迫,为难。弛担持刀:解除,卸下。

苫蔽成丘:覆盖、遮蔽。

眈眈相向:注视的样子。

意暇甚:文中指神情、态度。

屠暴起:突然。

四、古今异义

一狼径去(古义:离开;今义: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

屠自后断其股(古义:大腿;今义:屁股)

盖以诱敌(古义:大概,原来是;今义:覆盖;盖子)

禽兽之变诈几何哉(古义:多少,意思是能有多少;今义:一门学科)

止增笑耳(古义:罢了;今义:耳朵)

五、一词多义

止 ①止有剩骨(仅,只) ②一狼得骨止(动词,停止)

意 ①意暇甚(名词,神情、态度) ②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动词,打算)

六、词类活用

一狼洞其中(名词做动词,挖洞)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名词做状语,从通道)

其一犬坐于前(名词做状语,像狗一样)

狼不敢前(名词做动词,上前)

止增笑耳(动词做名词,笑料)

恐前后受其敌(名词做动词,攻击)

七、文言句式

省略句:

顾野有麦场(省略主语“屠”)

一狼洞其中(“洞”后面省略介词“于”)

投以骨(“投”后面省略宾语“之”)

乃悟前狼假寐(前面省略主语“屠”)

倒装句:

投以骨(状语后置,应为“以骨投”)

判断句:

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也”,判断句的标志)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判断词“盖”,揭示了“前狼假寐”的原因)

八、重点句子翻译

1、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翻译:再拿骨头投给狼,后面的狼得到骨头停下来,可是前面的狼又跟了上来。

2、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翻译:过了一会儿,(狼)眼睛好像闭上了,神情很悠闲。

3、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翻译:另一只狼在堆积的柴草中打洞,打算要从通道进入来攻击屠户的背后。

4、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翻译:(屠户)这时才知道前面的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来诱惑敌人。

5、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翻译:狼也狡猾啊,可是一会儿两只狼都被*死了,禽兽的诡诈手段能有多少啊?

九、问题巩固

1、按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故事情节,归纳第一至四段的意思。

解析:(l)开端:遇狼。(2)发展:惧狼、御狼。(3)高潮和结局:*狼。

2、课文中哪些语句写出了狼的什么本性?

解析:(1)贪婪凶恶:缀行甚远;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后狼止而前狼又至;而两狼之并驱如故。(2)狡诈阴险: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3、文章最后一段的议论有什么作用?

解析:结尾一段是用议论的表达方式,表明作者对所叙述故事的看法,既是对狼的可悲下场的嘲讽,也是对屠户的勇敢机智和斗争精神的赞扬。说明了狼虽然贪婪凶残,阴险狡诈,但又十分愚蠢,在具有高度智慧和勇敢精神的人面前,终究难逃死亡的命运。

4、“止增笑耳”的仅仅是恶狼吗?作者嘲讽的仅仅是恶狼吗?从这个故事中你获得怎样的启发?

解析:不是,狼在此实际上是恶人的化身,代表的是那种贪婪、凶狠、狡诈、愚蠢的恶人,说明对待这种像恶狼的恶人就应该像屠夫一样敢于斗争,善于斗争,这正是此文的寓意所在。

5、全文表现了狼的哪些特点?

解析:全文表现了狼的凶恶、贪婪、狡猾但又愚蠢的特点。两只狼发现了屠户,立刻跟了上去,尽管屠户“投以骨”仍不依不饶,将其凶恶贪婪的本性暴露无遗。而面对屠户“奔倚”“持刀”,两狼决定前后夹击,一狼“犬坐于前”“以诱敌”,一狼则“意将隧入以攻其后”,可见它们的狡诈。可狼被屠户开始时的软弱所迷惑,认为他即使“持刀”也必定不敢主动进攻,所以才会在假寐和打洞的过程中被屠户*死,由此可见狼的狡猾中透出了愚蠢。

6、屠户的机智表现在哪些地方?

解析:文章写屠户的机智,主要是通过他的动作表现出来的。“顾野有麦场……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说明屠户头脑清醒,明白一定要迅速占据有利位置;“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表现了屠户善于抓住时机,果断出击。

7、从这个故事中,你得到了怎样的启示?

解析:(1)一切像狼一样的恶人都是以害人始,以害己终,最后的下场是自取灭亡。(2)人有狼没有的智慧、勇气和力量,人能够战胜狼,战胜像狼一样的恶势力。(3)对待像狼一样的恶人,必须识破假象,并且不存幻想,勇于斗争。(4)除恶务尽,要像屠户那样并毙两狼,不留后患。

8、课文主要写了屠户与狼斗智斗勇的经过。朗读课文,说说其间经历了哪几次交锋。

解析:惧——投骨避狼;大窘——骨尽狼仍从;恐——前后受其敌;悟——刀毙两狼。

9、找出能够概括文章中心的语句,说说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解析:“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告诉我们面对残暴的敌人,只有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最后的胜利。

十、含有“狼”的诗词名句

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 ——李白《蜀道难》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苏轼《江城子》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辛弃疾《永遇乐》

斗智斗勇有几种解释,斗智斗勇形容人是什么意思(4)

本文为原创文章。图片来源于网络。转载请标明出处。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