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界是:事物由一种状态或物理量转变为另一种状态或物理量。所以,临界可以通过形貌状态与量值数字两种形式作出相同效果的表达。也就是说,形貌状态的表达与数量物理化的表达方式应该是反映同一个临界状态。
临界:在现代科学中,有临界点、临界角、临界温度、临界压强……等多种不同的认识与定义范畴。但是,把临界状态却特指:在特定的温度和压强条件下出现的物质的气液两态能平衡共存的一个边界状态。在这状态下,液体和其饱和蒸气有相同的密度,液、气分界面消失。也就是说,临界在这种认识条件下,已经变成了一种有与无的关联关系变化过程。那么,这种有临界与无临界,与前面我们讲到的临界点,角,温度,压强的数字性表达,显而易见已经不是一个认识层面上的问题了,现代科学把数字表达的有量值范畴与状态表达的量值有无范畴混淆在一起来认识临界,还有不混沌的吗?
由此可以看出,临界认识需要有形貌层面、数字层面、属性层面三个不同的认识层面。形貌层面是一个有临界状态与无临界状态的认识范畴。数字层面是对有范畴的数字化抽象认识。而属性范畴则是有范畴中的差别再认识。这样,我们可以把临界认识分为三种类型:
显而易见,临界的认识,并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它是一个复杂的认识系统构成的关联关系。我们把这个关联关系系统,称为临界认识体系。
在这个临界认识体系中,存在多种认识方法。数字认识只是其中的一个最普通的环节。
如我们在学习现代科学中,最先接触到的临界内容就是水的冰点与沸点。水在冰点以下是固体的冰,在冰点以上是液体的水,在沸点之上是水蒸气,在沸点之下是液态的水。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不同海拔高度的地域中,沸点的差异是非常明显的,高山上的沸点要低于平地上的沸点,这是大家都知道的基本现实。
还有大自然中的江河湖海中的水,那个也没有达到沸点,但是,蒸发同样是可以把液体变成气体。而且,水蒸气云雾化后再藻回大地的时候,也不是必需要经过沸点液化后,再冰点固化这样一个遵循量值变化的一个过程,也可以变成雨水降落在大地上,也可以变成霜雪与冰雹。
显而易见,大自然的气象万千,是一个多临界变化的体系。不同的变化范畴有着不同的临界条件。
什么样的临界条件可以让水蒸发,什么让的临界条件可以让蒸发的水蒸气变成云雾,什么样的临界条件可以让云雾变成霜露、雨水、雨雪……?单纯用沸点与冰点的临界科学理论能解释通吗?
临界是变化的,同时也是有不变化的。如石头的形貌,我们可以把它分成形状与颜色两个部分来认识它或者记忆它。鹅卵石是无棱角的。山上的巨石是有棱有角的。它们都有自己的颜色。大家可以清晰的判断石头与石头之间的临界,颜色与颜色的临界。那么,临界有清晰,有不清晰;有运动,有不运动;有变化,有不变化;有可沟通,有不可沟通的各种临界,我们应该怎么样来认识它呢?
人类从大自然中认识到的第一个临界关联关系,应该是白昼与黑夜。昼白夜黑。谁也不会搞错。但是昼夜的划分,则是一个并不是黑白石头之间临界关联关系那么简单了。因为它既不是一成不变的,也不是简单的属性翻转可以表达的。所以,我们在白昼黑夜之间,设定了两个形貌概念,一个是黑夜变化到白天的过程,称为旦。一个是白昼变化到黑夜的过程,我们称为夕。旦夕,是昼夜的临界。这个时候,我们把临界再也不能看成是一个点,或者一条线,或者是一个面了,它完全变成了一个变化过程。
我们在前面文章中讲了图腾关系。如果白天黑夜都是一张形貌的图,那么这两个图之间的变化过程我们就可以称为腾。腾表达的内容显而易见是一个变化过程。黑夜至白昼的临界是旦,白昼至黑夜是夕。如果在数字、形貌、属性一体化的认识方法系统中,表达这一临界关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