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兔驰绿野添新喜,虎卧丛林焕妙春”,贴上这副春联,可爱的“小白兔”就蹦蹦跳跳向我们走来了。因为按照我们传统干支纪年,2023年是农历的癸卯年,十二属相以卯为兔,故也称为“兔年”。
新秋白兔大于拳,红耳霜毛趁草眠。
天子不教人射击,玉鞭遮到马蹄前。
——唐·王建《宫词一百首·小白兔》
汉代许慎《说文解字》曰:“兔,兽名,像距,后其尾形。”意思是“兔”的字形像兔子一样蹲着,后面露出了其尾的形状。“兔”的甲骨文字形,正是“兔”的长耳短尾的形象,活像用相机抓拍的兔子奔跑时的镜头。小篆中的“兔”字虽已线条化,却如现代卡通片中的兔子形象。
《说文解字》还说:“卯,冒也。二月,万物冒地而出。”在十二时辰中,“卯”时专指早晨五至七时,为一天的开始,是光明与希望,充满着勃勃生机。
“其毛春素,纤毫秋黑。点缀五采,渐染粉墨。盖久隐时见,应世德也;徐疾备体,达消息也。资质皓朗,民之则也。被白含文,好无极也。秦失鹿于近郊,晋得兔于远境”(晋·张浚《白兔颂》)。
张浚把兔写得神采飞扬,德盛功高,堪称兔的礼赞。兔子乖巧可爱,机敏驯良,动作轻盈;以“静如处子,动如脱兔”的秉性,自古深受人们的喜爱,故而有着“祥瑞之兽”的称号。
古书《瑞应图》云:“赤兔大瑞,白兔中瑞。”上古时,宗庙祭祀用兔来供奉,且规定要用肥兔。各地捕获白兔之后都要献给朝廷,以显示君主贤明、海内大治。
肃肃兔置,之丁丁。
赳赳武夫,公侯干城。
——先秦《诗经·兔置》
兔子在文字里的“踪影”最早就见之《诗经》。这句诗记载的是上古人们张网捕兔的情景与乐趣。
有免斯首,炮之蟠之。
君子有酒,酌言献之。
——先秦《诗经·瓠叶》
由这几句诗来看,古人早早就学会食烤兔这野味了。诗中既表现出中华民族悠久的饮食文化传统,又表现出礼仪之邦所独有的尚礼民风和谦虚美德。
夜月丝千缕,秋风雪一团。
神游苍玉阙,身在烂银盘。
露下仙芝湿,香生月桂寒。
姮娥如可问,欲乞万年丹。
——明·谢承举《白兔》
明代诗人谢承举笔下的白兔,千缕细毛,白雪一团,生动传神。他用生动浪漫的情怀把玉兔神游桂花飘香的月宫、嫦娥翩然而出的意境,惟妙惟肖地刻画出来。
厥利维何,而顾菟在腹。
——战国·屈原《天问》
这里的“菟”通“兔”。如《战国策·楚策》有“见菟而顾犬,未为晚也”的句子。屈原的意思是说:兔子在月亮的肚子里,它对月亮有什么好处呢?中华文明中,兔子与月亮有着悠久的文化历史。
兔子是如何与月亮挂上钩的呢?神话传说“嫦娥奔月”是广为流传的一种解释:后羿射落九日后,西王母给了他长生不老药。有一天,羿外出打猎,妻子嫦娥出于好奇,悄悄吞吃了长生不老药,变得身轻如燕,飘飘悠悠就升上天空。
据《淮南子》记载,嫦娥在临上天时,她养的一只小白兔跳到怀中。嫦娥抱着白兔,一直飞到月亮的广寒宫里。白兔随主人到了广寒宫后,也羽化为“玉兔”,有了灵性。玉兔在桂花树下抱铁杵捣药,降福人间。民间就有“兔儿爷,采百草,做良药,去病除灾保平安”之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