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岳麓韶阳(作者原创授权)
“两只脚行千里路,罗衫常惹尘埃。程途八百去还来。神行真太保,院长戴宗才。”
这是容与堂本《水浒传》中的戴宗出场时的赞诗。戴宗的绰号叫做“神行太保”(梁山排行第二十位),原著提到:“原来这戴院长有一等惊人的道术:但出路时,赍书飞报紧急军情事,把两个甲马拴在两只腿上,作起神行法来,一日能行五百里;把四个甲马拴在腿上,便一日能行八百里。因此人都称做神行太保戴宗。”
戴宗绰号中的“神行”来源于其法术是显而易见的,那么“太保”二字又有什么含义,戴宗的名字、人设与事迹背后又隐藏了哪些玄机呢?且看笔者一一为您破解。
一 “太保”的含义与戴宗的身份
首先我们要聊聊戴宗诨名中“太保”的几种含义及其与戴宗几重身份的对应关系。
“太保”一词的起源当在商周时期。当时的“太保”是三公之一,肩负着监护、辅佐国君或储君的职责,类似于天子或者王储的“男保姆”,所以有学者认为该官职或来源于氏族时期监护贵族嫡长子的长老。到了唐宋时期,“太保”就变成了一种荣誉虚职。当然,我们并不能看出这层含义与戴宗身份的瓜葛。
随着历史的演进,“太保”的内涵也逐步发生了延伸变化。
“太保”一词在明代的小说中也被用作对仆役人等的称呼,以示尊重。明代短篇小说集《喻世明言》卷三《新桥市韩五卖春情》中,金奴称呼轿夫为“太保”:“金奴见吴山睡着,走下楼到外边,说与轿夫道:‘官人吃了几杯酒,睡在楼上。二位太保宽坐等一等,不要催促’……”这层含义似乎与戴宗的身份有所关联。小说中戴宗的职位是“江州两院押牢节级”,其实也就是江州的牢头,属于比较基层的吏员,当时这些吏员又往往受地方大员的雇佣。那么在江州知府蔡九的眼中,戴宗既是他的下属,当然也可以用他来充当“仆役”的角色。后来宋江浔阳楼醉酒题反诗被黄文炳告发后,戴宗由于身怀神行奇术,所以被蔡九知府派去担任信使。
在元杂剧及明代小说中,“太保”还是对绿林好汉的称谓。元代水浒杂剧《鲁智深喜赏黄花峪》中,秀才刘庆甫就将宋江呼为“太保”:“太保,小生济州人氏,姓刘,双名庆甫,浑家李幼奴。因往泰安神州烧香以回,来到草桥店饮酒,遇着个权豪势要的蔡衙内,将我浑家强夺的十八层水南寨去了。小生一径的上山来告太保。”明代短篇小说集《初刻拍案惊奇惊奇》卷四,程元玉也称呼剪径的强盗为“太保”:“所有财物,但凭太保取去,只是鞍马衣装,须留下做归途盘费则个。”“太保”的第三层含义与戴宗的身份对应也很显然,戴宗后来成为了梁山头领之一,那自然就是绿林好汉了。
宋元时期也常称巫师、庙祝为“太保”。俞琰《书斋夜话》卷一引宋代理学大家朱熹云:“今之巫者言神附其体,盖犹古之尸,故南方俚俗称巫为太保,又呼为师人。”《宋史·孙子秀传》又有相关记载印证其说:“有妖人称‘水仙太保’,郡守王遂将使治之,莫敢行,子秀奋然请往,焚其庐,碎其像,沉其人於太湖。”这里巫师与庙祝,也与戴宗的身份、人设有所照应。戴宗的神行术既是道术,也可以认为是一种“巫术”,所以“神行太保”亦可理解为“会使用神行术的巫师”;而小说中戴宗在与梁山伯一起敲定解救宋江的方案后,就扮作泰安州岳庙的“太保”——也就是庙中的神职人员——去请圣手书生萧让与玉臂匠金大坚上山。而戴宗这次扮演岳庙太保的经历,似乎又让他与泰山、岳庙结下了不解之缘。这也正是本文接下来要探讨的话题。
二 戴宗与岱宗的不解之缘
《水浒传》中(按:笔者本为以百二十回本为参考)戴宗出场于三十八回,他扮作岳庙太保的情节则出现于紧随其后的三十九回。
小说中的“泰安州岳庙”指的是哪里呢?首先我们需要对地名进行简单的考证。
“泰安州”这一地名不见于宋代的行政区划。水浒故事所对应的历史时期是宋宣和年间,此时泰山脚下的这座城池名为奉符县,其旧城址在岱岳镇,归兖州袭庆府管辖。
“泰安”之名始见于金代。靖康之难后,金国在其控制的北宋故地扶植伪齐政权。伪齐阜昌二年(1131)将奉符县升置为泰安军,金大定二十二年(1182)年升为泰安州。
所以泰安州当为金代行政区划,对应北宋奉符县。当然,这个地方就是今天的山东省泰安市。泰安市地处东岳山麓,故而“泰安州岳庙”应当为祭祀泰山神的东岳庙,泰山神即东岳大帝,其实就是将泰山神格化后产生的神祇。
其实,小说中曾多次提到泰安州,也多次提到东岳庙以及泰山神。譬如第六十一回卢俊义提到:“我夜来算了一命,道我有百日血光之灾,只除非出去东南上一千里之外躲避。我想东南方有个去处,是泰安州,那里有东岳泰山仁天齐圣帝金殿,管天下人民生死灾厄。”这里的“东岳泰山天齐仁圣帝”就是泰山神东岳大帝,其金殿即为东岳庙。第七十四回燕青智扑擎天柱,写到燕青与李逵来到泰安州岱岳庙,“燕青却随了众人来到岱岳庙里看时,果然是天下第一。但见:庙居岱岳,山镇乾坤,为山岳之至尊,乃万神之领袖……万民朝拜碧霞君,四远归依仁圣帝。”这里的“仁圣帝”依然是东岳大帝,“岱岳庙”的“岱岳”也是泰山的别名,故而“岱岳庙”也就是六十一回的“东岳泰山仁天齐圣帝金殿”以及第三十九回的“泰安州岳庙”。
当然,梁山众人中与泰山及东岳庙缘分最深的还要属本文的主角——神行太保戴院长。戴宗刚出场不久就扮作了东岳庙的太保,而他最终成为了真正的东岳庙太保,可谓首尾呼应:
——《水浒全传》第一百二十回
话说宋江衣锦还乡,拜扫回京。自离郓城县,还至东京,与众弟兄相会,令其各人收拾行装,前往任所。当有神行太保戴宗来探宋江,二人坐间闲话。只见戴宗起身道:“小弟已蒙圣恩,除受衮州都统制。今情愿纳下官诰,要去泰安州岳庙里,陪堂求闲,过了此生,实为万幸。”宋江道:“贤弟何故行此念头?”戴宗道:“兄弟夜梦崔府君勾唤,因此发了这片善心。”宋江道:“贤弟生身既为神行太保,他日必当岳府灵聪。”自此相别之后,戴宗纳还了官诰,去到泰安州岳庙里,陪堂出家。在彼每日殷勤奉祀圣帝香火,虔诚无忽。后数月,一夕无恙,请众道伴相辞作别,大笑而终。后来在岳庙里累次显灵,州人庙祝,随塑戴宗神像于庙里,胎骨是他真身。
此处宋江一语成谶。戴宗不仅成为了东岳庙的“真太保”,而且死的时候“大笑而终”,没有任何痛苦,并且死后成为泰山的神灵,可谓功德圆满。
《水浒传》自问世以来,历代评论家对戴宗这一人物形象大体是贬多于褒。如李贽评价戴宗“真小人”、“绝蠢”;“”金圣叹认为戴宗“除却神行,一件不足取。”;袁无涯评价戴宗“走卒之才”;张恨水评价与金圣叹相仿,认为戴宗“既庸且陋”(按:当为庸俗、鄙陋之意)。在笔者看来,戴宗最后能够看破红尘,放下功名利禄,清静无为;终于能够超凡脱俗,成神入圣,可以认为其最终完成了从庸俗小人到智慧神明的蜕变,这一点又显得难能可贵。
说到这里,细心的读者或许已经发现,戴宗的名字与泰山的别名“岱宗”谐音,同时其绰号中的“太保”又与泰岳庙的“太保”相合。戴宗的故事也可谓由扮演岳庙太保开始,以成为岱岳神祇告终。这或许是小说家利用名字读音的巧合(按:戴宗的名字早在水浒蓝本《宣和遗事》、《宋江三十六人赞》中已出现)与读者玩了一次“谐音梗”,岿然不动的泰山与疾走如飞的神行太保,相映成趣。
参考资料:
《西周史》:杨宽 著;上海人民出版社
《中国行政区划通史》宋西夏卷、辽金卷
《水浒全传》袁无涯刊120回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