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第三篇“攻篇”,也作“谋攻篇”。在这一篇里,战争达到了最后也是最关键的阶段,即攻城。
这一篇的主旨就是如何用最小的代价换取最大的胜利。这一篇孙子是从两方面来谈攻城的,一方面是如何保证己方伤亡代价小;另一方面是如何在攻城中提高胜算。
开篇孙子说:“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这个有两种解释,一种解释认为这段是说我们攻别人,能把对方囫囵个儿收服,没有伤亡好。第二种解释是说要保证自己没有伤亡或者伤亡代价小。全国上下没有一点伤亡损害是最好的,如果做不到,那我们费点财力物力,保全一下我们的将士士兵,最好别让人出去打仗;再不行,尽量让士兵伤亡小一点......
他说,百战百胜,也不一定是最好的状态,不战而屈人之兵,没有伤亡或者以极小的代价换取最大的胜利才是最高级的胜利。接着孙子说:“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这里围绕“伐”,也有两种不同的理解。
第一种理解认为“伐”应当做“使用”讲,我方为主动方。那么上兵伐谋是说用兵最高级的境界是用计谋去获取胜利;其次伐交是说利用外交手段挫敌;再次伐兵是动用军队;最下策是攻城,就是还伤及百姓扩大伤害了。
第二种理解认为“伐”做去除、瓦解、破坏讲。上兵伐谋说的是瓦解破坏对方的谋划,让对方的计划落空,这里的谋不是小计谋,而是对方对战事整体的谋划谋算,也就是说在洞悉对方有攻城计划,有谋划的时候就要想办法制止,把战争扼*在摇篮里;让这个仗打不起来。
其次伐交说的瓦解分裂对方的外交,让对方孤立无援。一是防止对方联合其他力量;二是为自己争取到有利的舆论环境
这个涉及到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历史背景,那个时候各个诸侯国都是面和心不和的,听说哪两个国家要打仗,基本上大家的舆论会偏向实力弱的一方,甚至是帮助,因为如果让原本实力就强的国家打了胜仗他就更强,会威胁到其他国家。如果双方实力相当,任意一方得到其他国家帮助,就会实力大增。所以开战之前如果瓦解了对方的外交,对方就会有所忌惮,不敢轻易来犯。
其次伐兵,是说尽量在*时消灭对方的有生力量,让他损兵折将后无法来攻城。这个也涉及到当时的一点时代背景,春秋战国时期很多战争是*人不掠地,*人干什么呢,消灭对方的有生力量,让他国家缺人缺钱,发展不起来,自己就趁这个机会壮大发展。比如当时秦国名将白起,作战基本不以攻城略地为第一目标,他参与的每场战事基本都是斩首以万计,号称“人屠”,他*那么多人干什么?就是*伤对方的有生力量。而且这必然是得到秦王的认可,当时秦国的军爵制度也是按照斩首数量来晋级。
然后,其下攻城,就是说最惨就是被别人攻城。那么这两种解释现在很多人是混在一起用的,认为不论是我们自己用计谋还是去瓦解别人的谋划,都是想要兵不血刃就取得胜利;不管要不要去瓦解别人的外交,我们自己都要去外交;就算是要*伤对方的有生力量,自己也要出兵有伤亡......所以都可以。
就个人而言,更偏向于将伐理解为“瓦解、去除”。因为通读孙子兵法,可知孙子的主旨还是反战,他不停地在文中流露出战争很残酷,最好别打仗这样的观点,他总是在先说了战争的伤害告诫了不要战之后,再说如果非要战,就当如何如何。所以这里的三伐如果做去除、瓦解讲,那么要表达的主要意思就是如何遏制对方挑起战争。
另外,从联系上下文的角度来看,没有战争,才能没有伤亡,才能保证不破伍、破军、破国。
目前来说,两种解释大家都在用,也许这也是读经典的意外收获。我们未必能完全读懂孙子的原意,但如果在几千年后的今天我们能结合历史多角度地给出多种合理合逻辑的解读,延伸它的内涵,也不为不可。
今天主要分享了谋攻篇中的三“伐”,即伐谋、伐交、伐兵,也就是我们开头所说的,此篇的第一方面:如何在攻城战中让己方代价最小;下一次,我们继续分享谋攻篇中剩下的文字内容,即整篇的第二个方面:如何在攻城战中提高胜算。
----------------------
原文:
孙子曰:夫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
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
修橹轒辒,具器械,三月而后成,距堙,又三月而后已。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士卒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灾也。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
故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也。夫将者,国之辅也。辅周,则国必强;辅隙,则国必弱。故君之所以患于军者三:不知军之不可以进而谓之进,不知军之不可以退而谓之退,是谓“縻军”;不知三军之事,而同三军之政者,则军士惑矣;不知三军之权,而同三军之任,则军士疑矣。三军既惑且疑,则诸侯之难至矣,是谓“乱军引胜”。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此五者,知胜之道也。故曰: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