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永康日报-永康新闻网
记者 高婷婷
步入石柱老街,扑面而来的是一股古朴的气息。泥砖黛瓦、木门铺面、青石地板……改造后的老街在延续原来风格的基础上,又增添了几分整洁和利落。
“打金打银去石柱”,老街以金银闻名,街上随处可见手艺铺林立。然而在近一个月,老街18号悄然崛起了一间名为“紫云书画院”的新店,吸引了来往人的注意。
搭起回忆里的乡村伊甸园
虽名为书画院,但永康知名画家大庸老师又给它起了一个别致的名字——“隐舍”。隐,意为归隐。“小隐隐于野,大隐隐于市”,归隐田园,与山水相伴,在农村老街守望一方乡土情怀,正契合了其主人王银双的初心。
推开竹栅栏走进隐舍,目之所及,水泥墙壁上挂着许多画家的笔墨作品,充满文艺气息;拾级而上,二楼又是另一方天地,炉内檀香袅袅,清茶飘香,堂内摆放着古琴、围棋、笔墨纸砚,书卷铺在卧榻。好一幅充满生活气息的雅舍画卷。
今年6月,王银双与画友到刚完工的石柱老街采风,一下子就被古色古香的街道和楼房吸引了。“像我们出生在农村的人,心里都多少有一股乡土情结,总想着回到故乡去。”王银双当即租下三间老屋,打造属于自己的乡村伊甸园。
在王银双的精心打造下,隐舍从毛坯房摇身一变,成为石柱老街的“网红打卡点”。隐舍的布置处处可见心思:比起华美地砖,王银双为隐舍选择了木头地板;房屋四壁没有贴瓷砖,保留着朴素的水泥砌痕,透出一股农村年代感;麻桌布作茶席,竹帘内铺草席,用木头制窗棂后喷上老漆,营造出仿古气息,这便是王银双追求的原汁原味的田园风格。
这里的一桌一椅都经过王银双精心挑选,每一个瓶瓶罐罐都由她亲手淘来。紫竹灯、烧水用的铜罐、铜制香炉……捧起隐舍任何一件物品,王银双都能如数家珍,娓娓道来购下它们的情境和心态。于琐碎中见一分生活意趣。
许多人路过隐舍,都会被它的门所吸引。隐舍的门造得极有特色,由两扇门组成,外面一扇是只有一半高的紫竹栅栏,里面是一扇木门。王银双说,这种一半一半的门在以前的农村很常见,下半扇门用来拦鸡鸭,上半扇门透光。
“在古镇老街,远离城市的喧嚣,能有一处幽静的地方,供人们短暂地躲避生活的烦扰,坐下来弹琴、喝茶、作画、聊诗,给灵魂一个栖所。”王银双这样诠释自己的作品。在老街这方天地上,一群离家的游子找到了灵魂共鸣。
致力农村艺术教育
托着紫云书画院的福,王银双在朋友圈得了一个新绰号——“网红姐”。这个称呼让她哭笑不得,“我本来只想搞一个私人画院,用来存放灵感,没想到还没开张就小‘火’了一把。”她告诉记者,紫云书画院还没装修好,就已经有许多人被门面吸引,进来询问价格了。
这样的情况让王银双感到非常欣慰:“这说明除了我以外,还有很多像我一样虽工作在城里,却一直梦想回到乡土的人。”
王银双算得上是一个文艺女青年,租下这方书画院,本意是给自己打造一个作画、展览、教学的场地。她从2014年辞去稳定的财务工作,开始专职学习绘画和硬笔书法。这一举动引起了许多亲朋好友、包括丈夫的不解。“30多岁才开始学画画会不会太晚?”王银双说,她也曾有过自我怀疑,但最终还是决定听从本心的声音,踏上了艰辛的求艺道路。
“我自小就热爱绘画,但因为家境不允许、父母的教育理念不强、农村又缺乏师资教育,使我不得不放弃了自己的爱好。”谈及往事,王银双的语气颇有些意难平的意味。正是因为自己的童年留有遗憾,现在,她每周到芝英小学开展公益硬笔书法课程,尽心辅导那些和她一样有着艺术爱好的孩子。接下来,她还会陆续把公益教学点落地到芝英、石柱、古山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