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淳淳的师生情意…》
笔者按:教育上的事儿现在变得如此敏感,师生双方都在舆论的漩涡之中…
想想五十多年前自己当老师的经历,想过这究竟是谁和谁没过去?
1968年12月我刚踏上工作岗位,分配到了银装素裹的北国江城吉林市。
首先,被分配到吉铁分局吉林工务段。进而再下落到吉舒领工区的丰广养路工区,当了一名养路工。平时劳作在铁道线上。夏天,日晒风吹整理道床,冬季则要辛苦一些,常常“锅背避寒风,窩腹烤胸前。作业、露餐均在铁道线上。
1971年3月当时教育事业刚刚恢复起动,我就按分局调令去吉林铁路二中当老师。而我大学学的专业是铁道车辆。一切说明都没有改变走向。
那个时候,与我衔接生命交集的学生刚刚从各自的小学汇合而来。刚到二中的我因年轻,担了班主任。放走自己的专业,撞进老师行业,路不能不走,学生们单纯的目光被我接收。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开始尽心思忖,和他们做朋友,课外活动带他们在操场上跑跳,因此我们的距离越来越小,课堂上严格要求他们也容易多了。那个时候教学活动比较丰富,如我除了教过他们政治、语文,还教过俄语和专业课(只是丰富知识性…),如地震预测中地磁地电;如气象预报中温度、湿度、气压数据记录分析等。看得出来对学生上心文化课很有帮助。,学校每年都按排学生去校农场,住场插秧、割稻子。利用这段时间歇尚和傍晚,谈谈未来该走的路。这段相遇,对于刚刚参加工作的我,对于他们及其一生中,都是一个永远不消失的记忆。至今我虽然已经调回家乡山西太原,依然与他们同群交流。他们按照当时的国家引导,分别以父母单位建知青点下乡,各自在之后的路径中走过,对问题的看法不尽相同,但生活界限有都,心态均能自我调试。
… 说实在的,对于我一个学习铁道车辆专业的工科生而言,生活轨迹的切变,从心底和现实中完成,从自身回复还是淡然许多,我们的理念和担当难道不属于祖国吗?
如今我在与他们有交集的班群里,始终守着一个原则:不多说。对于他们关注的现实情况,只谈自己的理解。告诉他们:“人生真的不易,跋涉过程客观迥异。不可否认社会变革一定要牵导着每一个人。但值得回味的友谊,大家长长久久地驻留在心中,还是美好的…
现今的教育事,值得琢磨的层面和负责琢磨的人,任重和道远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