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人然
如果说实是修行中的加法,那虚就是减法了。
虚的部分在修行中指三个方面:
第一、怀要虚。虚怀若谷,就是要虚心,从修学的开始到有所成就,都应当保持谦虚低调的态度。因为无法谦虚就是我执太重的体现,我执是修行受阻的最主要原因,所以保持虚怀的品质,这本身就是在修行。
第二、胸要虚。这个虚是指大的意思,所谓“空故纳万境”,要给自己、给别人多点空间,胸襟要宽广,容人所不能容才能成人所不能成。扩大心胸就是提升境界,这就是修行。
第三、意要虚。这是指不要执着。意念是意业,是业(意业、口业、身业)的核心,它是关键,迷惑、执着的时候就死死地抓住不放,无法放手,这是意业给自己打了个死结,难以解脱。为什么说退一步海阔天空?为什么说舍了才能得?就是指执着的意念要放下。怎么放?意念一虚就放松了,一放松就放下了,一放下就“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在明见自心的同时,贪、嗔、痴就消失了——当下,海阔天空。
用甩的三个条件来比喻修行,其中的第三个要素是力。
如果把实和虚都看成静的,或是阴的一面,那么力就应当算是动的、阳的一面了。阴阳互动,道就运行了。这种互动关系一直贯穿于求道、见道、修道、得道、传道的过程之中,以至道本身,都是阴与阳的组合……
力可以划分为身心灵三个方面,这三个方面展现成体力、脑力和心力,这三股力在修行中刚好被戒定慧所摄受。
第一是体力。这里的体力和通常说的体力有所不同,这里的体力是指身体所带来的能力,它包括两种力:一种是供给力;一种是消耗力。供给力是积极的,它是人赖以生存的基本动力,这个力在人与世界之间达成了桥梁,让你运用眼、耳、鼻、舌、身、意来感知色、声、香、味、触、法,这是感知力。力是功能的体现,需要培养,需要训练,这样才能更好地展现功能以为修行服务。可见身体虽然是无常的幻相,是臭皮囊,但同时它又是不可缺少的工具,你能很好地运用这个工具就能实现非常得力的修行。
体力中的另一块功能是消耗力,它是一股消极的力,它会使人在服从的同时逐渐涣散和堕落,它往往表现成*和自卑两个大坑。*是向外索求,自卑是向内补充。你需要无休止地填补这两个坑洞,为此,人可能花上一辈子,甚至很多世的时间都无法满足……所以对肉体所引发的这股力必须用戒来对治,持戒的出家人把身体称之为戒体。在守戒中,戒不仅是规矩和制度,它还必须成为戒力才能对抗得了这个消耗力,所以在大乘菩萨道修行的六度中持戒算是最基础的功课。
第二是脑力。脑力包含理性的思维和感性的情绪两部分。脑力是萌发一切动力的因,它不停地在回忆和幻想中徘徊,甚至身体休息了它还要造梦来聊以自慰。人在没有悟到真心之前,头脑就是妄念的加工厂,纷繁杂乱又情绪波动,要真正地让它安静就必须加强定力来对治。定力是安住之力,它的力度强弱表现出不同层次的境界,佛法里有四禅八定之分。但定力是用来对治妄动不安的脑力的,并不是让你沉迷其中,否则就成了死缠不定了。
第三是心力。心力又称灵力,它是自我存在和一切事物的原动力,它是个人与宇宙的连接力,是天地人的合一之力。这个力是完全无形无相却又无所不在的。当人的体力和脑力不再障碍真心,心力才会体现出来。换句话说,当人不被自己的身和心所执迷的时候灵就显现了。
人一旦见到了真心,它的灵性能量之大超出我们的想象,乃至超越了时间和空间,一切现象都不会阻挡它,它就像光明照亮黑暗一样,“照见五蕴皆空”。这时心力开始由表层的妄心转化为如来藏识现行,这个如来藏识即万法唯心之真心,它蕴藏一切,又演化一切,它就是万物的本源之体性,当人触证到它时,就叫见道了。至此,破迷开悟,豁然清醒,于是心力转变为慧力。慧力在人身上起作用时,思维就转化成般若智,情感就转化成大悲心。这种转变完全是由慧力的牵动引发的,以至通过慧力最终达到解脱的彼岸,这正是《心经》所说的:“般若波罗蜜多”。
综上所述,实、虚和力几乎含盖了修行的所有必要条件,一个修行者如果这些条件都有了,就一定会修有所成,行有所效的,就像具备了这三个条件的秋千一定会大摇大摆地甩起来。(未完待续)
(注:本文配图皆为人然老师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