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语文中有一篇文章叫做愚公移山,讲述了一个叫愚公的人,为了搬走门前的两座大山,指挥全家一起挖山,后来智叟嘲笑他: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日: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馀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日: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课本中说:愚公移山比喻做事有毅力,有恒心,坚持不懈,不怕困难的精神。
其实愚公移山原文并不是一篇单独的文章,而是出自《列子》第五卷《汤问》中的一个事例
《汤问》这篇文章通篇讲的是关于道家思想的讨论,和坚持不懈不怕困难的精神没有半点关系,愚公移山这一段的上文是:
殷汤问于夏革曰:“古初有物乎?”夏革曰:“古初无物,今恶得物?后之人将谓今之无物,可乎?”殷汤曰:“然则物无先后乎?”夏革曰:“物之终始,初无极已。始或为终,终或为始,恶知其纪?然自物之外,自事之先,朕所不知也。”殷汤曰:“然则上下八方有极尽乎?”革曰:“不知也。”汤固问。革曰:“无则无极,有则有尽;朕何以知之?然无极之外复无无极,无尽之中复无无尽。无极复无无极,无尽复无无尽。朕以是知其无极无尽也,而不知其有极有尽也。”汤又问曰:“四海之外奚有?”革曰:“犹齐州也。”汤曰:“汝奚以实之?”革曰:“朕东行至营,人民犹是也。问营之东,复犹营也。西行至豳,人民犹是也。问豳之西,复犹豳也。朕以是知四海、四荒、四极之不异是也。故大小相含,无穷极也。含万物者,亦如含天地。含万物也故不穷,含天地也故无极。朕亦焉知天地之表不有大天地者乎?亦吾所不知也。然则天地亦物也。物有不足,故昔者女娲氏炼五色石以补其阙;断鳌之足以立四极。其后共工氏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折天柱,绝地维;故天倾西北,日月星辰就焉;地不满东南,故百川水潦归焉。”汤又问:“物有巨细乎?有修短乎?有同异乎?”革曰:“渤海之东不知几亿万里,有大壑焉,实惟无底之谷,其下无底,名曰归墟。八纮九野之水,天汉之流,莫不注之,而无增无减焉。
原文的意思是殷汤问夏革事物的大小、长短、同异是如何体现的,夏革举了好几个例子后,接下来就举了愚公移山的例子,通过愚公和智叟的对比来说明,时间观不同的人对于世界认知的不同。在愚公看来用万世子孙来搬走两座大山所用的时间,和浩瀚的宇宙相比只不过是一瞬间的事,而智叟则是一个目光短浅的俗人而已,这个对比体现出愚公契合于道,智叟累乎于形的道家思想。
这样看来这个故事从前也和别的普通寓言一般,鲜为人知。自从*主席在一次讲话中,提到了这个故事后,就变得家喻户晓。
1945年6月11日,*同志以《愚公移山》为题作了党的七大闭幕词,意味深长地讲述了愚公移山的故事,提出要“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赋予了愚公移山这个寓言故事以新的内涵和时代精神。通过写智叟的胆小怯弱反衬了愚公的坚持不懈,把“愚”和“智”作对比告诉人们,无论遇到什么困难的事情,只要有恒心有毅力地做下去,就有可能成功。这篇故事在*的讲话中赋予新时代的内涵。
此后,《愚公移山》作为中共七大的重要文献,成为既具有深远历史意义又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的*思想的经典著作,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典范,用中国的故事、中国的语言、中国的风格对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作了精辟阐述,永远闪烁着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光芒;愚公移山精神成为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人民战胜一切艰难险阻、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强大思想引领,成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奋发图强的巨大精神力量。
部分内容,来自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