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unsplash
互联网的产生和发展给传统教育行业注入了创新的教学方式,拓宽了原有的知识边界。微课,慕课,翻转课堂,在线直播课,录播课,微信群答疑都成为现在教育培训的潮流。2020年初的新冠肺炎疫情席卷中国,几乎所有教培机构全部停止线下授课,取而代之的是线上直播课的方式。好的在线教育机构拥有一个完整的支持团队,随时准备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提供帮助,而教师是团队中最关键的部分。
很多在线下授课多年的教师‘被迫’转型为在线教师,一时间很难适应线上直播课的方式,毕竟多年的线下授课思维已成定势。笔者初次线上授课时,面对屏幕里的学员,讲话像被束缚住一样,课堂组织和师生互动都不自在。在线直播课并非将线下授课直接照搬到线上,两者之间有非常多的差异。
本篇文章以在线直播课教学为中心,结合笔者多年线上线下教学经验,总结了线上教学课前,课中,课后三个节点的核心要素。这些要素适用于线上直播课的不同班型,希望能够帮助一线教师打造一堂高效的在线直播课。在这样一个特殊时期,保证教学质量,让学生在家中有更好的学习体验。
本篇文章着重解决的几个问题:
- 如何选择合适的线上教学平台?
- 如何充分准备一节在线直播课?
- 如何线上展开有效教学,保证授课质量?
- 如何线上进行有效互动,实现教学效果最大化?
- 如何线上课程结束后给予学生更多帮助?
- 如何评价一堂好的在线直播课程?
在线直播课的主体由三部分构成:授课教师 直播平台 学生人数。
1. 授课教师:不管是新教师还是老教师,首先要有一定的教学资质,这是硬件条件。除此之外,线上教学授课氛围通常要比线下教学活泼,教师要有较强的应变能力,更加充足课程内容,通过高频互动,吸引学生注意力。
2. 直播平台:线下课程转线上主要采用音频直播和视频直播两种方式,主要以视频直播为主。现在有很多教学平台提供免费使用支持,大型教育公司有内部研发的直播软件。这里列举几个市面上使用比较多的教学平台。教学平台种类繁多,教师选择直播平台要根据实际需求和教授科目特点,了解平台上的教学工具是否适合自己所教授的科目,多尝试后进行选择。
3. 学生人数:现阶段根据学生人数,线上教学的班型分为以下三种:
线下授课转到线上,实际上就是场景,工具和系统的转换。这三种转变分别对应了教师课前,课中和课后三种主要节点。
课前准备:
1. 教师形象:
1) 衣服穿着得体,颜色较为亮丽,不要褶皱或臃肿,不要过于休闲和随意。
2) 男教师注意发型和胡须,女教师建议画淡妆或用美颜摄像头。
3)光源充足,镜头前不昏暗,可以借助补光灯增强清晰度。
4)教师直面镜头,面带微笑,不要侧身或者掐腰,不要抖动但也不要一直保持不动 。
2. 设备调试:
1)准备好笔记本电脑或台式电脑,平板电脑(带电容笔),理科教师建议自备手写板。
2)课前测试耳机或耳麦(若房间安静可用电脑公放,但打字会有杂音)。
3)测试网路速度(带宽2M以上),WIFI最好不隔墙,应急可用手机4G共享网络。
4)电脑自带摄像头或单独购买,若想提升画质建议买高清直播摄像头。
3. 熟悉平台:
1) 基本操作:比如选择,文字,截图,禁言,上下台,拖拽视频,云盘存储等 。
2) 附加工具:提前熟悉平台提供的附加工具,比如骰子,答题器,计时器,作业分发器等工具。
3) 平台快捷键:掌握平台快捷键可以让板书更加高效。
4. 上课环境:
1)授课环境安静无噪音,保持自己的手机静音。
2)身后干净无杂物,避免分散学生注意力;
3)可以准备图案简单,色调明朗清晰背景布,效果会更好。
5. 资料准备:
1) 充足完整的课件:由于线下课堂提问和互动会有延时,一节线上课程的内容量最好是线下的1.2倍。
2) 提前存储音视频:在电脑或教学平台云端,注意教学平台是否支持存储音频视频的文件格式。
3) 提前将文档归类:将上课用到的教学素材,从文件夹到文件名,做好归类和整理,课上快速提取。
6. 提前磨课:
1)给自己录制一节课程,熟悉平台操作,把控时间,查看视频和音频效果。
2)内部教师之间轮流模拟,相互点评,从内容到教学方法的所有方面改进线上教学。
7. 了解学员:
1) 学生特点:通过前期规划或提前联系学员,了解学生年龄,学习目标,考试时间,学习偏好等,对自己的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做出微调。
2) 课前诊断:通过课前测验评估学生水平,个别科目提前让学生发送自己考试试卷或练习题目。
课中教学:
1. 开场介绍:
1) 教师信息: 快速介绍自己,这是和学生建立信任关系的第一步,确保学生知道联系你的方式和时间。
2) 课程介绍:告知学生整个课程的目标,课程大纲和部分内容摘要;明确上课的规则。
3) 平台介绍:告知学生教学平台的基本功能,比如举手回答或小黑板写字等。
2. 教学目的:
1) 明确教学内容的重难点,做到结构化和条理化,给学员提供明确的学习的路径和方向。
2) 明确每单元或每课时教学内容,包括核心知识点,重难点、易错点和热门考点。
3) 利用思维导图或知识图谱,将目标按一定逻辑分解成小节知识,一目了然。
3. 教学模式:
线上和线下教学方式基本一致,以教师讲授为主,通过组织教学,进行知识的传授,巩固,运用和检查。无论采取哪种方法都要依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特点,让学生真正习得。以英语教学为例,线上直播课通常采用以下两种方式:
1) PPP 模式(Presentation-Practice-Production):即演示 - 操练 - 成果,注重教师对课堂的组织和控制,提升课堂教学效率。词汇,发音和语法教学,多以PPP模式为主。老师在课堂上要避免一言堂,多鼓励学生练习发现问题,讲练考相结合。
2) PWP模式(Pre-task; While-task; Post-task):即任务型教学法的实施过程,强调学生在做中学,将教学过程分为任务前,任务中和任务后。听力,阅读,口语,写作,多以PWP教学模式为主。像分组讨论活动在线上授课中有诸多限制,老师可以通过其他方式灵活处理。
4. 内容呈现:
1) 课件内容:美观清晰教学课件格式、字体、色调保持统一。
2)字体图片:注意课件中字体和图片大小,字体建议24号以上,切记文字堆叠,图片切忌模糊。
3) 板书准备:课前可以提前将板书内容整理成文档,上课时直接复制粘贴。
4)板书工具:使用文字,绘图,截图等多种工具,利用不同颜色划出重难点,下课前记得保存。
5. 教学互动:
1) 线上教学工具:善于利用线上工具如答题器,骰子,计时器,奖励等,但切忌频繁使用,引起学生反感。
2) 线上活动多样:包括在线讨论,答题互动,文字互动,练习互动,游戏互动,测评互动等。
3) 鼓励学生提问:线上互动频率不宜过高,延误讲课进度;也不宜过低,达不到互动效果。
4) 掌控活动时间:线上授课尽量设置非开放性问题;每个小活动最好不超过10分钟,个别知识点做拆分训练。
6. 教师语言:
1) 语言得体,标准洪亮,风趣且有感染力。
2) 减少机械重复内容,适当加快节奏。
3) 减少口头语,不讲段子,不谈敏感话题和不雅内容。
课后服务:
1. 课后作业:
1) 作业布置:每节课作业清晰适量,可直接写在板书后面或者课评中。
2) 作业收集:由于线上课程无法和学生见面,基本通过班级群或社交软件催收。
3) 作业批改:学生作业提交后及时批改打分,形成学习报告,是了解学生学习进度的最直接方式。
4) 作业答疑:如果是固定作业如练习册或试卷,教师可以录制短视频直接发给学生,或者将文字版解析发给学生,重点部分在课上直接进行解析。
2. 课后反馈:
1)个性化反馈:用心的课程反馈具有针对性和连续性,让学员感到进步可视化。
2)反馈维度:主要涵盖上课内容,学习表现,辅导建议,待解决问题。
3)反馈频次:每节课后及时进行反馈,尽量不要拖到第二天。
4)反馈方式:图片,文本,语音三种方式,提醒学生和家长及时查看,以免文件过期。
3. 课后跟踪:
1) 回访提醒:每节课会自动生成回放,课后提醒学生对知识点掌握不牢的学生随时回放观看。
2) 线上打卡:在课下可以和助教配合,在班级群内进行作业提醒,上课提醒,作业打卡,单词打卡,学习状态拍照等。
3) 辅助材料:教师准备自己整理的辅助性习题和讲义,以电子形式发送,有效帮助学生巩固知识。
4. 课后测评:
1) 阶段测试:在课程中间可以进行2-3次,分析和累计学生测评数据,制定后续学习方案。
2) 结课测试:采用线上模考答题的方式,了解学生对整个课程的掌握情况。
3) 测评解析:借助社交软件,对测评结果进行线上答疑,出具详细的学习诊断报告和建议。
课程复盘:
在线课程也需要不断进行教学反思,我在这里简称为课程复盘。复盘来源于联想集团柳传志先生提出的概念,复盘中回顾,评估,分析,总结四个维度也可以用于在线直播课中。
1. 回顾课程:回顾在线上直播课出现的问题和教学目标完成度;回顾学生或助教提出的建议;回顾课程流畅度和学生参与度。
2. 评估课程:在线直播课可以从教师语言,平台熟练度,教学内容与目标,课堂互动,课程反馈五个方面进行评估。
3. 分析课程:有什么亮点或不足?哪些地方处理的好或者不好?哪些地方学生错误最多?理解最困难?总结原因得出的经验教训能让你对下节课的教学做出及时的调整。
4. 总结课程:修改课程讲义,调整课堂活动,提升教学语言,总结教学规律。
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讲师康拉德说,即使一个在校内课堂讲授同一门课程数十年的老师,也会花很多额外时间来研究线上授课。现在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涉足在线教育,放下自己多年传统的教学习惯和观念,以空杯心态虚心钻研线上授课的方法。
毕竟,教学形式改变了但万变不离其宗,在线教育首先是教育,其次是在线,决定培训效果的根本是学生学习的改变。作为一名线上教师,要少思考如何通过营销来变现,多思考如何高效授课给学生带来真正的改变。真正受尊重的教师,能够通过在线授课打造时间上的性价比,提供深入交互的环境,激发学习*,回归教育的本质。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芥末堆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