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课本里的《岳阳楼记》的国民喜爱度极高,就算离开校园多年的人,也都能随口背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句。
在人们的印象中,范仲淹好像只是一位寄情山水的文学家,却不知道他也是北宋一位叱咤政坛的风云人物。
那么范仲淹在官场上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他又做出了什么让人叹为观止的成绩呢?
公元989年8月29日,范仲淹出生在苏州吴县。范家是没落贵族,他的爷爷范履冰官至唐朝的宰相,后来由于看不惯武则天的僭越之举,屡次顶撞女皇,被“欲加之罪”赐死。
更可怜的是,在范仲淹1岁的时候,他的父亲范墉就因病去世了,母亲为了生计,改嫁山东淄州长山朱文翰。
范仲淹的继父非常喜爱这个奶萌的婴孩,将其改名为朱说,视若己出。
朱文翰当时是淄州长史,算得上县里有头有脸的大人物,而且他还是进士及第,等同于现在的博士,是个文化人。
可怜天下父母心,范仲淹的母亲选择朱文翰做第二任丈夫,也是为了儿子的成才铺平道路。
在继父的精心栽培下,范仲淹走上了从政的道路,26岁范仲淹进士及第,随后改回了本名。
有了功名之后,范仲淹从县令做起,他心中有民间的疾苦,政绩卓著,官做得越来越大,并于庆历三年,发起了旨在整顿吏治的“庆历新政”。
“庆历新政”就是通过增加官员的绩效考核机制,达到淘汰不合格的官员,精简机构,节省财政资金的目的。
一位普通在职官员提出这样的改革政策,即便是在今天都要承担巨大的风险,更别提只有少数人说了算的封建王朝了。
果不其然,这项伟大的“变法”很快就被贵族官僚阶级扼*在了摇篮之中,作为改革派的范仲淹、欧阳修等人也被相继贬出朝堂。
庆历六年(1046年),他的好友巴陵郡太守滕子京重修了岳阳楼,知道范的文笔好,就请他写一篇文章,庆祝新岳阳楼的落成。
读过《岳阳楼记》的人一定都认为范仲淹是站在岳阳楼的观景平台,望着眼前的美景,一手端着酒杯,一手捋着胡须,突然诗兴大发写下的。
可真实情况却是范仲淹压根就没去过岳阳楼,这篇脍炙人口的《岳阳楼记》完全是靠他丰富的想象力创作的。
我们一方面佩服范仲淹超凡脱俗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妙笔生花的文学素养,一方面也能从《岳阳楼记》中读出一丝隐隐的惆怅之情:
“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