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孟浩然是盛唐六家之一,李白在《赠孟浩然》诗中说:“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所以我们一直认为孟浩然在盛唐很出名,其实他在三十岁以前只能算是一个“乡村歌手”。
孟浩然真正得到主流的认可,还是到了元代的时候,人们因为王维所作的两幅画才开始接受他。在元代以前,比起孟浩然的诗歌,大家更加关注他这个人的本身。这是由于孟浩然的身上有一则关于唐玄宗的八卦,而这个八卦同时也与王维有关。
当初王维、李白,同时赏识孟浩然的才华,王维本来想把孟浩然引荐给唐玄宗。没想到孟浩然写了一句“不才明主弃”,结果唐玄宗一生气,让他去“南山归弊庐”了。
孟浩然三十无成,书剑飘零,从此开始寄情于吴越山水。他四处旅行,为了排遣心中的悲愤之情,写下了许多唯美的田园风景诗篇,其中有一首就是著名的《宿建德江》。
这首《宿建德江》刻画出来江边的暮色,画面极富美感,是唐朝时期写景五绝中的名篇。同时,这首诗还被收录进了教科书,成为了必须默写和背诵的千古名篇。
一、《宿建德江》赏析《宿建德江》——唐·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诗歌意译:
客船慢慢地,靠近了一座烟水朦胧的小岛。天色入暮,船上的人心中生起了一丝愁绪。
旷野无垠,远远地望过去,天穹的边界与大地相连,树木显得比天空还要低矮。而近处,江水清澈,月亮的倒影也来与人亲近。
对孟浩然这首诗的解释,比较有争议的地方是第三、第四两句。
野旷二字容易明白,但是普通人很难理解为什么会出现“天低树”这种现象,以及到底什么叫做“天低树”。关于这个,大概有如下三种解释。
其一,因为旷野无垠,而天穹广大。放眼远望过去,天的边界是与地平线相连的,所以是天显得比树还要低。上海辞书出版社《唐诗鉴赏辞典》,也持类似说法。
其二、天空显得比树还要低,树反倒是去了天上。北京师范大学著名的教授、博士生导师康震,曾在《诗词大会》某期节目中是这样的说法。
其三、视野开阔,反衬出了大树的矮小。而这个也就是一些网友所持的观点:“因为旷野辽阔,显得树木矮小”。
先说第三种说法:因为旷野辽阔而使树木显得矮小,这是使用现代绘画的平面透视方法,来理解孟浩然的诗句。从远处看没有遮挡物的地平面是条一横长,而树是向上的直线。
旷野开阔,地平面的横线就长,横线长,所以树就显得矮。如此一来,尽管能解释大树在什么情况下会显得矮小的说法,但是却忽略了原诗中还有“野旷天低树”里还有“天”的存在。
第二种说法是康震教授的独家“发明”。大概是由于这首诗的风格并非完全写实,因为它从第一句开始,就带着很强的迷幻色彩。
一个人傍晚乘船不回家,却去了一个没有人的小岛,并且这岛上还烟雾弥漫。所以康教授进行了“夸张”的想象,把这句诗解释为“树倒长天上”了。
个人认为这种解释有些过头了,因为诗的随后一句——“江清月近人”是“虚”写月亮的倒影与人亲近,所以前一句必须是“实”写,也不能太过于魔幻了。
正确解释就是第一种,上海辞书出版社《唐诗鉴赏辞典》的标准解释。在这一点上,现代的宅男和宅女不容易理解。在平原或者草原地区生活的人,或者当过驴友的人体会就很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