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穹是弯曲的,身处旷野,在没有障碍物的情况下,当人们极目远眺时,天边和地平线是连在一起的。所以这个“天边”的位置就比大树顶要“低”,这就是“野旷天低树”的正解。
二、孟浩然的隐士形象孟浩然是李白的偶像,在李白的笔下,孟浩然是一个“高山安可仰”的盛代隐士。他无意于功名利禄,故意避世。不过,他事实上只是一位求仕而不得的“寒士”罢了。
他在一首诗中说自己:“昼夜常自强,词翰颇亦工。三十既成立,嗟吁命不通。”所以,他并不是不想当官,而只是自己的出身寒微,没有人帮忙罢了。
有的人认为他写的诗,缺乏思想内涵,只不过在遣词造句上有所成就,所以在唐宋时期,他的诗一直都不受人们的重视。
五代末的《唐摭言》中记载:孟浩然早年在诗人圈中比较有名,被在宫廷里当乐官的王维赏识,于是约他到宫里一起“商校风、雅”。大概就是交流对于《诗经》和别的古诗的看法吧。
二人碰头之后聊得正欢,唐玄宗忽然进来了。孟浩然匆匆躲到了床底下,但是结果还是被发现了。唐玄宗对孟浩然说:我早就听过你的名字。你这一次来,是不是写出了什么好作品?
孟浩然说:来得匆忙,没有带上我的旧作。唐玄宗一听,既然没带旧作,那就现场直接来一首,岂不更好?于是,唐玄宗就让他现场即兴赋诗一首,然后他就写出了那首著名的《岁暮归南山》。
结果唐玄宗说:明明是你自己不求进取,你都不来参加科举,请问,我怎么能用你呢?于是唐玄宗非常生气,就让他自己“归南山”去了。
这件事被《新唐书》收录了进去,不过也有学者觉得这事是虚构的,因为《旧唐书》和《孟浩然集序》里面都没有提过这件事。但是因为无法完全证伪,目前也只能是存疑。
看了这个故事,倒是让我想起柳永“奉旨填词”的那个传说了。相传,宋词高手柳永有一次参加科举失败,于是填词说:“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后来他又去参加了一次科举考试,皇帝看了之后就在他的试卷上批示:且去浅斟低唱吧,还考什么呢!这个故事和孟浩然的故事是不是非常相似?两则故事都显得十分传奇。
为什么人们要编造这样传奇的故事呢?很明显,因为孟浩然和柳永的才华,在后世是得到了公认的。而人们无法理解,以他们的才华,在当时为什么不能出头。
然而,成名何易?任何事情都还要讲究个天时、地利、人和。假如《唐摭言》的故事是真实的话,那么我们也能从中窥见一些命运的蹊跷。
想当年,王维喜欢孟浩然的诗,所以有心要帮助他一把,没想到“爱他反而害他了”,害得他被唐玄宗嫌弃,终生都不得出头,然后在五十二岁就病逝了。
但是,过了五百年以后,大概到了金元这个时期,孟浩然却突然因为王维画的那副“孟浩然骑驴图”,而受到了广大文人们的关注。
人们先是从王维的画作,知道了在唐朝时期有这么一个隐逸的诗人,后来又慢慢去了解到他的一些生平,然后爱上了他的那些诗作。
虽然在宋朝时期,大家都觉得他的诗,思想性有些不足,让他暂时坐了一下冷板凳,但是到了明清时期,他又火起来了。
不过,在民间对孟浩然诗歌的接受的整个过程来看,除了他本身的才华过人以外,王维的画也是功不可没的。不然,他可能还得继续坐很久的冷板凳。
结语李白很喜欢孟浩然,是因为孟浩然身上有着和李白一样的气质。并且孟浩然的想象力也相当丰富,“野旷天低树”这样的句子,非得有野外露营的经历才能写得出来。
有人说,晋代以前的诗人也爱写山水诗,但是他们却没有唐代的诗人写得大气。那是因为晋代的诗人处于战乱之中,他们很多人只能“宅”在家里,凭想象力去写自然山川。
许多人连长江都没有跨过,也就别说黄河,更别提长城了。眼界浅了,笔下自然也就不那么给力了。写出来的山水风景诗,自然就少了气势。
唐朝在安史之乱以前,四海升平,国家疆域辽阔。诗人只要自己愿意,而且包里有足够的盘缠,那就可以随意地游历四方,看尽江南烟雨、漠北草原。
特别是像李白这样的游侠,他们去的地方就非常多了。所以他们写出来的山水风景诗,自然就是大气磅礴。而李白在《蜀道难》中写夜晚见到青泥岭上天空的景像,可谓是绝妙至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