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日报网
原标题:新时代弘扬抗战精神的重大意义
2020年9月3日 ,**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反抗外敌入侵持续时间最长、规模最大、牺牲最多的民族解放斗争,也是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斗争”。抗日战争的胜利,既是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历史转折点,也极大推进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走向最终胜利的进程。“伟大抗战精神,是中国人民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是新时代凝心聚力,攻坚克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力量源泉。
一 中国共产党是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十四年的抗日战争史是涵盖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全体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抗战历史,众多中华儿女为之抛头颅洒热血。在这一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发挥了中流砥柱作用。所谓中流砥柱,按照《新华词典》的解释是,“就像屹立在黄河急流中的砥柱山一样,坚强而能起支柱作用的人或集体”。其核心词可归为危机中的“指引方向”“自强自立”“坚强支撑”。对于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的中流砥柱作用的理解,不能仅局限于军事贡献,而应从大历史和多维度进行全面阐释。
中国共产党倡导建立、坚持和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并指明了抗战和中国发展的正确方向。为了摆脱因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波及而进一步加剧的日本国内多重危机的状况,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悍然发动“九一八”事变,打破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形成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中国由此开启了长达六年的局部抗日战争,在这一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先后发布《为日本帝国主义强暴占领东三省事件宣言》《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宣布对日战争宣言》《中共中央关于日本帝国主义进攻华北的决议》等文件,并动员全民抗战,着手建立众多抗日武装,成为六年局部抗战的主力。
在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卢沟桥事变,开启全面侵华战争后,中国共产党人积极促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坚定不移维护、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坚持抗战、团结、进步,反对妥协、分裂、倒退,维护了全民族抗战的大局。在全面抗战开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八路军、新四军迅速插入敌后,发动群众,创建敌后根据地,顽强地开展敌后作战和生产建设。更重要的是,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实践论》《矛盾论》《论持久战》《论联合政府》等重要著作指明了抗战战略总方针和中国发展的正确方向,在中国社会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发挥了决定性引导作用。在抗战过程中,中国共产党显示出自主领导中国革命的强大能力,逐渐成为一个先进成熟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党员队伍日益壮大,在抗日战争中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
中国共产党积极动员民众参与政治活动、坚持抗战,形成了坚实的群众基础。聂云鹤将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根据地动员群众的方式总结为四个方面:一是实行扩大和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三三制”原则,使除共产党之外的进步分子和中间派也能积极参与政权建设,维护其利益,进而调动其积极抗战的决心和信心。二是在各解放区实行参议会制,作为人民行使当家做主权利的最高民意机关,加强民主与法制建设。将中国共产党的政策方针制度化,切实保障人民利益的维护和全面抗战的实现。三是克服极为困难的条件,推进“普选”。四是组建各种群众自治组织,如工会、农民救国会、青年救国会、妇女联合会、战地动员会、儿童团等,通过这些群众组织,使分散孤立的农村社区结合成整体,促进中国共产党的政策、法令、主张等变成群众的自觉行动。
二 抗战精神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力量源泉
2014年7月7日,**在纪念全民族抗战爆发77周年仪式上的讲话中,第一次正式提出抗战精神的概念。同年9月3日,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9周年座谈会上,**又进一步阐释了抗战精神的内涵,即“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精神;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饶,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可以说,抗战精神是历史的,其是中华民族在抗日战争中所体现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而抗日精神也是现实的,新的时代需要赋予其新的现实意义。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呼唤新时代的抗战精神。抗日战争时期,斗争对象是侵略者——日本帝国主义,这是明确的他者。在新时代,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面临着方方面面的压力,甚至有些是看不见的“对手”,而其中最大的对手则是我们自身。也就是说,这一时期的主要矛盾不是与帝国主义国家间的矛盾,而是中国社会内部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种情况下,更需要勿忘国耻、凝心聚力的爱国主义情怀,更需要自我突破、开拓创新的勇气,更需要坚持群众路线,发挥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严峻的国际形势,呼唤新时代的抗战精神。虽然和平与发展仍是时代的主题,但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加速、新冠肺炎疫情的肆虐使世界多极化深入发展、大国竞争激化,世界未来形势充满变数,需要我们有立足长远的战略定力,有不畏强权的血性和坚韧不拔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需要我们有尊重规则、创建规则的睿智和团结一切力量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胸怀。
无论国际形势多么严峻,其归根结底是外因,内因更加关键。在百年未有的大变局下,在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归根结底需要我们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坚定不移地致力于加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早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作者:唐永亮,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研究员)
责任编辑:李嘉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