瑶池阿母绮窗开,黄竹歌声动地哀
八骏日行三万里,穆王何事不重来
王母娘娘打开了上天与人间的窗户,听到了什么?是"黄竹歌声动地哀",传说周穆王曾乘坐他的八匹骏马,驰向瑶池王母的所在,走到黄竹这个地方,天降大雪,满地都是饿殍。王母听到之后,是怎么办的?面对人间有这么多的悲哀和苦难,奉养她的子民们水深火热,可她的办法不是了解情况,更遑论解决问题,而是尽管周穆王有日行三万里的八匹骏马,可他再也没有重到王母的瑶池。
这首诗让我想到两个问题.一是关于王母娘娘,她的能力如何?为何能永保至尊的地位?王母娘娘是玉帝的老婆吧?反正关系不一般。王母遇到这样的事是充耳不闻,假装看不见,不管不顾。她老公玉帝因凤仙郡郡候一时怒发,将斋天素供推倒喂狗,口出秽言,冒犯上天,故降下三年亢旱,不罚郡候,而以三年不雨,罪及黎民。难道他夫妻俩有智慧而不用?抑或或没有智慧?为什么能成为天庭的统治者?在我们看来,他们确实毫无能力可言!其实大谬。人家的智慧可是我等小民所不能及。他们一个是绝不发言,一个是赏罚无度,这看来不合情理的行为都产生了神秘,由之又产生了威严。"天何言哉,四时生焉,万物成焉,天何言哉"?不言乃所以保持神秘;天灾不期而至,丰年不令而行,亦所以保持神秘。所以最好不说话,如必须,则以少说为宜.王母为何居瑶地,玉帝缘何住天宫,为何不住在凡间,让周穆王可以遇难事及时请奏,其实就像萧何所言“天子以四海为家,非令壮丽,无以重威”,天子深居九重,并不为单单享乐,更重要的是让百姓不能是目击帝王的日常生活,就像菩萨坐在深龛之中,外挂黄帐,前焚檀香,隐约而不见庐山真面目,一众愚民才肯跪拜前面,五体投地.拿破仑是伟大的,但最不以其为伟大者则为约瑟芬。这两个法子最能确保玉帝王母永保尊严之位,亦存能力无限的想像.如果从这个角度来看以前的大修楼堂馆所,也就能明白一二了,原来他们都是想做玉帝王母呢.
二是关于周穆王,好好的进仙之路,因黄竹一地的"动地哀"泡了汤,找谁说理去呢?这“动地哀”应该就只单纯因为偶发的,不为人所控的天灾所引发,于周穆王本人的治理没什么直接关系,甚至可能除黄竹这个地方外,其他地方都丰衣足食,歌舞升平呢?周穆王憋不憋屈,如何排解?就好像我们这里有位分管安全的副县长,因一起煤矿死人事故而遭免职,就有不少人为其叫屈,认为时运不济,可惜了,真冤枉!其实还真不必这样看.从古代神道设教来看,因灾去职自是必然,一郡亢旱由于郡候不仁,天下大旱亦视天子不仁。"德侔天地者称皇帝,天佑而子之,号称天子",天降灾异,必因是周穆王不仁.近代,凡有大旱,县长为民父母,众目睽睽之下,跪烈日中祈雨,不纯粹是迷信,更表示与民同艰苦之意。再之后,到现代,科学知识普及,县长由民之父母降为民之公仆,大众也明白天灾乃自然现象,人力何及?却也少了与民间共艰苦之意,多了些漠不关心的冷淡.以前,我经常在电视上能见到外国政客有鞠躬致歉,引咎辞职等,当时还觉得是做作,其实人家就有与民同艰苦之意。总而言之,自古而今官员因灾去职并不罕见,古代往往与"天人感应"等观念相连,现代更多地与职责、问责机制以及公众期待,共情民意的各种需要有关。想一想,周穆王仅仅因为天灾就失去了“修仙”这一大好机会,我们的一些为因灾去职的官员喊冤叫屈的人是不是应该想开一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