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战争中的“运筹帷幄”就是谋定而后动
类似的还有“三思而后行、静若处子,动若脱兔......“,“谋”是行动前应有的一个必须步骤。
跟外在表现的”安“相比,”谋“的通常表现是一种不动声色、必须先让外在的一切都静下来,以便腾出资源让大脑这CPU全速运行。这样的“静”显然比前者境界更高,想想看,假若无法控制自己的五官四肢达致平心静气、何来”谋“呢?现实中的谈判及策略高人基本都能在“静”上面达到这一境界,可以说,这也是兵家、企业家、外交家的一种必备修养。
我国与“静”字相关的成语词条达上百之多,仔细看看的话,其实大多数都在描述“谋”的境界或追求。一位古人,能“静静”地做一位家中闺秀或美男子不算本事,但若要有所成就,就必须要跳出这一层级。
可是看看我们今天的当代中国人,又有多少人能做到在家中“静静”呢?动不动就摔门离家、动不动就在外HIHOP(同时不知“宫商”为何物)、这并不是说人们不主张“友爱活泼”,而是在做出一切“动”的决定之前都要先经过一番“静静”。
学习曾子之前,首先要做的就是静一静
其实,孙武的“谋定”之策也是总结自前人,曾子在《大学》里就说过:“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这应是关于“谋定而后动”的最全面之说了。这样的传统文化哲学已有几千年之久,读之虽苦涩、品之却回味无穷受益匪浅,你不静下心来,同样是感受不到老祖宗带来的好东西的!
澄:儒释道三家共同追求的“静”如果说“安”或“谋”都只属于个人的内在修养,那么“澄”已上升为一种学术和思想境界,为儒释道三家的共同追求。曾子“吾日三省吾身”,那是追求一种中和;《道德经》“致虚极,守静笃”,那是一种忘我静思;佛家“打坐、禅思”都是为了“开悟”。心的“澄澈”无关派系分别,这是我国传统文化中共有的叠加境界。
从字面上看,“澄”已超脱了表面上的静,在身心内外都有空灵、无物之感。人们在遇到棘手问题时,有时候会摒弃之前的一切“推倒重来”,目的就是先远离所有干扰事物,再在“空灵、无物”的基础上重作谋划,这就是“澄”给我们当代带来的影响。
澄境难至,生活中这样的静却可得
“儒释道”体系都是我国的传统文化精髓内容,今日在学习这些东西时自然无需你去选边站队、不是非得“昄依归道”或整天“之乎者也”才算是研习儒释道的姿态。在尽量靠近“澄”的过程中、完全可以融汇儒释道三家的思想精华,因为它们都有着“澄”这样的、共同的修身立德之本。
唐代大诗人、画家王维自幼通读儒家经典,不过在后来的感悟当中,他就参禅悟理,学庄信道、逐渐融汇了佛与道的许多思想,其诗文绘画作品中“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苏轼评),故后人称其为“诗佛”。“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鹿柴》)、“松含风里声,花对池中影”(《林园即事寄舍弟》)、“草间蛩响临秋急,山里蝉声落暮悲”(《早秋山中作》),王维诗画中的“空山、松风、秋山“囊括了视觉、听觉及禅意上的“静”,这样的境界在古人中也是不可多得的!
王维真迹《江干雪霁图》(局部)
古人在评价王维的时候也用了大量“澄”的字眼:“趣味澄复,若清沈之贯达”(唐·司空图《与王驾评诗书》)、“(摩诘)五言律有一种整栗雄丽者,有一种一气浑成者,有一种澄谈精致者”;“七言律亦有三种:有一种宏赡雄丽者,有一种华藻秀雅者,有一种淘洗澄净者”(明·许学夷)。
在日常生活中趋静达雅,就可戒生气、戒自卑、戒嫉妒、戒小人、戒诱惑,心态上就有了一种平和。同为华夏子孙,我们看看香港那头的一些年轻人们都做了些什么?如果他们接受过点点传统文化教育、哪怕仅通晓点皮毛,至少在行事为人上也不致如此盲目浮躁呀!
当代是一个文化开放的年代,我们没理由拒绝来自各方的优秀文化思想,但过于浮躁、以我为中心、自以为是,就完全脱离了立世为人的“根”。倡导修身立德,这不仅是属于古人的处世立身之道,更是放诸四海皆通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