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去小学化已经有一段时间了,很多家长都有这样的疑问,既然孩子在幼儿园不学习上学的知识,那去幼儿园有必要吗?
其实幼儿园与在家教育最大的不同是孩子脱离了熟悉的环境,去接受集体生活,这对他们上小学是一个很好的过渡阶段。
而且幼儿园的许多活动都可以教会孩子们与他人合作,加强他们的社会交往能力,这样他们在进入小学后就能更好地与同学相处。
幼小衔接这个词本身就反映了家长对教育的焦虑,孩子在3-6岁正是爱玩的年纪,如果总考虑为上学做准备,对于孩子自由和探索的天性进行压制,想要他们提前为下一个阶段做准备,却忽视了孩子现在应该做什么。
从理论上来说幼儿园是家庭教育的向上延伸而并非上小学的向下延伸。从这一点上就更加明确了幼儿园的定位。
幼儿成长过程是一个逐步分化的过程,幼儿园的首要任务是学会如何与他人相处,社交技巧可以帮助幼儿从家庭三元关系过渡到社会化多元关系。
家庭环境是孩子最熟悉的场所,而幼儿园对孩子来讲就是一个社会场所,是一个更加接近现实社会的环境。
儿童是家庭的中心,在进入幼儿园后,他们才能理解自己并非唯一,而是许多同龄人中的一员。儿童在这一过程中,不仅要学会自我保护,还要学会与同龄人竞争、妥协、和谐、适应不同的老师、接受别人的照顾,这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社会化过程。幼稚园的孩子每天都能吸收新鲜的东西,这个年龄的孩子能丰富自己的感官,脑力也得到了提高,如果是独生子女,更应该去幼稚园学习如何与同龄人竞争。
他们在园中每天需要完成很多老师布置的任务,配合活动,一整天下来充实又有趣。
虽然现在幼儿园已经不需要提前学习小学的知识,但家长还是习惯性地用量化指标去衡量孩子在幼儿园的表现。
比如说今天有没有得到奖励,昨天老师布置的作业有没有好好完成,但建议家长这个阶段不要对孩子的竞争力有过高的要求,更需要关注的是他们每天过得是不是开心,情绪好不好。
孩子的智力是由多种方面组成的,智商包括言智商,操作智商,和全量表智商,认字、记单词、背唐诗、会拼音只是言语智商中很小的一部分。就算是有差距,在幼儿园阶段的差距可以忽略不计。
孩子的童年并非到了6岁就戛然而止,成长要随着生理发育自然而然地发展,为了竞争人为地打断或者提前对他们的成长都是有害的。
让孩子好好享受幼儿园的生活,开开心心地玩,学会与他人和老师共处,就是他们这个阶段应该要做的。剥夺他们上幼儿园的权利或者给孩子安排过重的学习任务之后都要付出代价。
要让孩子享受学习过程,自觉自律地吸收知识,从大脑的发展规律来说,六岁之前主要用右脑进行学习,右脑主要是负责感性,创造,对逻辑思维和抽象的理解用的是左脑。
等到6岁之后他们才更加擅长用左脑学习,文字,数字,拼音都属于左脑的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的部分。
就拿唱歌举例,歌曲的旋律和节奏靠的是右脑,而歌词以及整首歌的立意则是需要左脑理解。这就能够解释为什么年纪小的幼童能够唱出歌曲的曲调但却未必能够记住歌词。
孩子的学习能力没有家长想象得那么弱,这个阶段让他们享受幼儿园生活,适应集体中和他人的相处,如何遵守纪律。等到上学之后他们才能更好地进入学习阶段。
幼儿园花一个月学习的拼音,可能上了小学之后一个星期就能学完,用幼儿园的学习成果去衡量孩子聪不聪明其实没有必要。
家长这个时候要做的就是尽量多引导孩子享受幼儿园的生活,配合他们在幼儿园中的各种活动,多和幼儿园老师联系,切磋教育方法。
通过和老师的沟通既能够了解孩子在幼儿园的表现,又能够发现一个和在家中表现完全不同的孩子,更加全面地了解他们的个性。
通过了解孩子在家中和幼儿园的不同,家长能够及时发现教育中的不正确方法,纠正并且更好地引导孩子全面发展。
有的时候孩子抗拒上幼儿园是因为家长表现得太焦虑,担心孩子在幼儿园受到欺负,觉得上幼儿园也不学什么知识,干脆直接上小学。
成长就是不断分离的过程,躲过了幼儿园也躲不过上学,与其让孩子成为温室中成长的小花朵,还不如早一些让他们接受一点风雨的历练。
不能让自己的焦虑情绪影响到孩子对外面世界的看法,更不能产生恐惧的心态,看到孩子因为抗拒上幼儿园哭闹就心软,但这对于年幼的孩子来说是很正常的,过渡几天就会好的。
父母首先要做的就是做到不焦虑,让孩子觉得去幼儿园这个事情既不需要害怕,也不需要抗拒,这样可以帮助他们更好的适应集体生活。
应该相信孩子的能力,他们能适应幼儿园的生活,平时多鼓励孩子,多配合幼儿园老师的工作,帮助孩子顺利地度过幼儿园阶段。
头条的搜索功能越来越完善了,在育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都可以先搜一搜相关文章,这样能够帮助父母更好的了解和引导孩子,比如关于孩子上幼儿园的问题,就可以搜“孩子 幼儿园”来看看更多更好的答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