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大:全校师生“沆瀣一气、团结向前”?成语“沆瀣一气”:褒义还是贬义?
近年来,高校躺枪的事时有发生,比如北大校长的鸿鹄之志。这两天,上海交大的一则网文,又酿成网友们相互逗乐的盛宴大餐。网文出自“上海交大自动化”的《我们的抗疫手记 校友篇》。其导语为:
在交大的抗疫工作中,不仅有着全校师生沆瀣一气、团结向前,还有着无数的校友们为交大捐赠物资、默默奉献……
正是导语中的“沆瀣一气”,引发了网友们的激辩。有网友认为,“沆瀣一气可以做褒义词使用,要看使用环境,只是当下贬义使用居多而已”,有网友认为这纯属褒义词误用,更有贴心网友调侃:“理工男,没办法。我常理屈词穷,所以后来就闭嘴了。”
那么,沆瀣一气到底是褒义词还是贬义词呢?我们得先弄清楚这个成语的来历。
其实,沆瀣一气最早是源自一句玩笑,说的是唐代“崔沆放崔瀣榜”故事。古人参加科举考试,最后录取人的名字要写在一张榜上帖在墙上,崔沆放崔瀣榜,意思就是崔沆录取了崔瀣,令其榜上有名。
崔沆是唐代宰相崔铉之子,自己的官运也不错,历任户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中书侍郎兼工部尚书。乾符二年(875年)任主考官。在那届考生中,有个名叫崔瀣的,颇有才学,文章写得不错。崔沆从众多考生的试卷中发现了崔瀣,对他的文章大为赞赏,果断录取了。
依当时的惯例,考中者对主考官要执弟子礼,科举考试及第的人,都算是主考官的“门生”(参加殿试被皇帝亲试录取的,称“天子门生”)。
崔瀣高中进士后,肯定要以门生的身份,郑重其事地前去拜谒“恩师”崔沆。因为两人同姓,加之他们名字中的“沆瀣”在当时也是个人人熟悉的固定词语,所以,就有卖弄才学的好事者编了句“流行语”:“座主门生,沆瀣一气。”
那么,沆瀣一气是什么意思呢?这得要先普及一下沆瀣一词的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