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鲁迅你能想到什么?
是“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还是“真正的勇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人们眼中的鲁迅是敢于批判封建礼教的斗士,是民族文学的脊梁,是挑破国民劣根性脓包的医生。他的文章尖锐、犀利、一针见血。他的话语冷酷、无情、鞭辟入里。
毫无疑问鲁迅是一位铁骨铮铮的男儿,但他也不总是在战斗,他也有柔情的一面。
鲁迅写于1926年的两篇回忆性的叙事散文《阿长与〈山海经〉》和《藤野先生》就满含他对长者的怀念和感激之情。
下面我们一起回顾鲁迅的这两篇散文,感受阿长和藤野先生对鲁迅的心灵关爱和人生帮助,体会鲁迅对长妈妈和藤野先生的感恩之心。
鲁迅的笑颜
温暖鲁迅童年记忆的一把火——长妈妈第一次读《阿长与〈山海经〉》,是在鲁教版的语文教材上。课文导语中的一句话至今我还记得:“鲁迅没有专文写过自己的母亲,却写了这篇怀念保姆的文章。”
由此可见阿长在鲁迅心中的地位之高,分量之重。值得鲁迅写文立传的长妈妈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她喜欢在背后切切察察,议论他人;她总是因为一点小事就向鲁迅母亲告状;她睡觉的时候在床上摆“大”字,挤的鲁迅没处睡。因此童年的鲁迅对长妈妈很不屑,不大敬佩她。
她还在新年的时候逼着鲁迅吃冰冷的福橘,破坏他迎接新年的喜悦。她还让鲁迅遵守一大堆的封建规矩。因此鲁迅对长妈妈很反感。
直到后来长妈妈讲了“长毛”的故事,鲁迅才开始对她有些敬意。而这些许的敬意也在长妈妈谋害了鲁迅的隐鼠之后彻底消失,转变成了憎恶。
在鲁迅哀悼他死去的隐鼠谋划着给它复仇时,发生了一件事,使他彻底改变了对长妈妈的看法。
长妈妈给鲁迅买了他渴慕已久的《山海经》,鲁迅感到十分震惊,全身犹如遭了个霹雳。
《山海经》对于鲁迅来说不单单是连环画册,更是鲁迅童年温暖的记忆。这份意料之外的礼物,让鲁迅有了被尊重、被关注的感觉。
《山海经》中记载的“没有头而以两乳当作眼睛的怪物”刑天
因为鲁迅的祖父是清朝的官员所以鲁迅很早就入了私塾,离开了给他带来无穷乐趣的百草园。
牢笼般的私塾生活让鲁迅非常不快乐,他在《二十四孝图》中这样说:
回忆起我和我的同窗小友的童年,却不能不以为他幸福,给我们的永逝的韶光一个悲哀的吊唁。
我们那时有什么可看呢,只要略有图画的本子,就要被塾师,就是当时的“引导青年的前辈”禁止,呵斥,甚而至于打手心。
我的小同学因为专读“人之初性本善”读得要枯燥而死了,只好偷偷地翻开第一页,看那题着“文星高照”四个字的恶鬼一般的魁星像,来满足他幼稚的爱美的天性。
小友对于“课外书”十分渴望,鲁迅又何尝不是呢?枯燥无味的私塾生活极大的压制了鲁迅的好奇心和爱美的天性。
所以当他在远方表叔那里得知有一本画着“人面的兽,九头的蛇,三脚的鸟,生着翅膀的人,没有头而以两乳当作眼睛的怪物”的《山海经》时,才会感到无比兴奋。
但求而不得的滋味又让鲁迅非常的苦闷。他能做的也只是“念念不忘”和“朝思暮想”。家里人都没有留意鲁迅的小心思,只有连字都不认识的长妈妈注意到了他内心的渴求。
作为孩子的鲁迅虽然有钱却没有机会去买书,但买书这件事对于成人来说却是小菜一碟,只可惜他们都没有关心鲁迅内心的需求。
此时的鲁迅内心难免会感到失落和无助。
最后满足鲁迅愿望的既不是远方表叔也不是他的母亲,而是和他一点血缘关系都没有的长妈妈,一个连书名都搞不清的保姆。
长妈妈送给鲁迅了一份“大礼”,一份刻印粗拙、图像凑合的“三哼经”。鲁迅因此感到“震悚”,对长妈妈生出了新的敬意。
多年以后鲁迅变成了“大人物”,但他依然没有忘记当年温暖他童年的那位长妈妈。那份恩情他一直都记在心里,不是因为《山海经》这书,而是因为长妈妈真正懂得关心他内心的渴求。
长妈妈对鲁迅的爱是理解,是在乎,是行动。这份爱就像是一把火温暖了鲁迅的童年。
长妈妈与童年的鲁迅
照亮鲁迅青年时光的一盏灯——藤野先生1.生活困顿之际的关怀与指导
《藤野先生》开篇第一句话:“东京也无非是这”,道出了青年鲁迅内心的失望与迷茫。少年时期,鲁迅家道中落,使他过早的感受了人情冷暖、世态炎凉。
面对国家动荡、民族积弱,热血青年鲁迅先是学习军事。后来他深感国民体质的衰弱,又想摘掉“东亚病夫”的帽子,才下定决心前往日本学习先进的医学。
到了东京,他看到清国留学生们歌舞升平,丝毫不担心国家与民族的未来。这让他感到更加失望和烦闷。
怀着这样一份苦闷的心情,鲁迅来到了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初到仙台,异国他乡,鲁迅深感不适,文中是这样描写的:
初冬已经颇冷,蚊子却还多,后来用被盖了全身,用衣服包了头脸,只留两个鼻孔出气。
可惜每天总要喝难以下咽的芋梗汤。
食寝不安,人生困顿之际,鲁迅遇到了藤野先生,给了他意想不到的关怀和指导。
藤野先生大概是考虑到鲁迅刚到日本,日语文法不熟练,又想指导他的课业,便让他记下课堂讲义做成笔记,每周给他看一次。每一次的笔记他都认真做了批改和标注。
原来我的讲义已经从头到尾,都用红笔添改过了,不但增加了许多脱漏的地方,连文法的错误,也都一一订正。
这种经过仔细修改的笔记,涵盖了藤野先生教授的每一科。鲁迅毕业时将它们订成了三厚本,一直珍藏着,直到后来搬家遗失。
由此可见,作为一位老师,藤野先生不可谓不尽职尽责。
有一次,鲁迅只是将人体血管图中的一根血管画偏了位置。藤野先生就将鲁迅叫到了他的研究室,和蔼的指出了他的错误:
你看, 你将这条血管移了一点位置了。——自然, 这样一移,的确比较的好些,然而解剖图不是美术, 实物是那么样,我们没法改换它。
我想正是藤野先生这种对待学问实事求是、一丝不苟的精神感染了鲁迅,才使迷茫的鲁迅有了方向。
藤野先生无微不至的关怀必然给予了鲁迅深深的慰藉,这才让漂泊在外的鲁迅能安下心来学习。
藤野先生
2.精神陷入重围之际的支持与感动
仙台求学时发生了两件事对鲁迅的精神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一是漏题事件,鲁迅在期末考核时考了高分,日本的学生就怀疑是教员泄露了题目。
大略是说上年解剖学试验的题目,是藤野先生在讲义上做了记号,我预先知道的,所以能有这样的成绩。
鲁迅很无奈又十分愤怒。
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
鲁迅由此明白了没有强盛的国家,它的国民在外必然会遭到质疑和欺辱。在他被同学们明朝暗讽之际,藤野先生站出来了。
他力挺鲁迅,为鲁迅正了名。让诬陷鲁迅的学生向鲁迅道歉,并要求他们公开了检查的结果。藤野先生身为一个日本人没有偏向同胞,对事不对人,维护了正义。这让鲁迅十分感动。
另一事件是电影事件,课程结束还剩点时间的时候,照例会放与时事有关的电影。有一回的电影内容是:一群中国留学生看到给俄国人做侦探的中国人被日军枪毙,却跟着日本人一起拍掌欢呼,还高呼万岁。
这种欢呼每次看片的时候都是有的,这让鲁迅对中国人的国民性产生了怀疑。对于国民的麻木不仁,他深感失望。他深深地体会到一个弱国的知识分子在日俄战争和日本的民族主义狂潮中所受到的屈辱。
鲁迅开始反思,他呼嚎“呜呼,无法可想!”,这种巨大的压力使鲁迅觉醒了,他决定弃医从文,他要用文字惊醒沉睡的国民。
鲁迅告别藤野先生时,藤野先生欲言又止。只是给了鲁迅一张他自己的照片,背面写了惜别二字。
后来我才知道,藤野先生为失去鲁迅这样一个优秀的学生而感到惋惜。他在《谨记周树人君》中写道:
他能认真作笔记,只是由于刚刚入学,日语程度和理解力还不充分,学习是很艰苦的。当时周君学习是勤奋的,失去他很可惜,但是我支持他追求自己想要的。
在鲁迅精神陷入重围之际,藤野先生的支持之于鲁迅就是一剂强心针,让鲁迅有了反抗世界的勇气。
鲁迅开启了文以载道的写作生涯
真心换真情,鲁迅让我学会感恩枯燥无味的童年时代有长妈妈温暖鲁迅的心灵,这种用行动表达的爱,让鲁迅毕生难忘。怀着对长妈妈的感激,从未为他人作书立传的鲁迅在文学史上为她划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在鲁迅迷茫困顿的青年时代藤野先生给予了他极大的关怀与支持,这种亦师亦父的存在,给了鲁迅踏上写作征程的勇气,也陪伴鲁迅走过了风风雨雨,见证了鲁迅的成长。
鲁迅用感恩的心将滴水恩情化成了笔下泉水般涌动的文字,他没有说一句谢谢你,只是把那一段段有温度的记忆交给了铅字,让长妈妈和藤野先生永远的活在了文学殿堂和读者的心里。
这两篇文章,让我感受到了“斗士”内心的柔软。
长妈妈送的那四本《山海经》一直是鲁迅“最心爱的宝书”,虽然那是鲁迅书中最烂的书,但因为是长妈妈送的所以非常宝贵。
一个没有名字的保姆,一个没有孩子的孤孀,像疼爱自己的孩子一般疼爱鲁迅。她看透了鲁迅内心的渴望,给了他独一无二的爱,所以鲁迅内心深处十分感激她。
一贯不相信鬼神的鲁迅在《阿长与〈山海经〉》最后写下:
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
长妈妈十分相信天堂和神佛的存在,鲁迅就用长妈妈最能接受的方式送出了祝福,祝她被地母保佑、灵魂永安。鲁迅推翻了自己的信仰,不为别的,只为报答长妈妈的恩情。
最令鲁迅念念不忘的是藤野先生,他在《藤野先生》中写道:
但不知怎地,我总还时时记起他,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
有时我常常想:他的对于我的热心的希望,不倦的教诲,小而言之,是为学术,就是希望新的医学传到中国去。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虽然他的姓名并不为许多人所知道。
不论藤野先生对鲁迅的关心是出于何种目的,但一定都是出于真心。异国他乡的少年遇到如父亲般关怀他的人,这样的一个人谁会忘却呢?
鲁迅不仅一直保留着当年藤野先生修改过的讲义笔记,还把藤野先生的照片挂在了书桌对面。
每当夜间疲惫,正想偷懒时,仰面在灯光中瞥见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便使我忽又良心发现,而且增加勇气了,于是点上一支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藤野先生给予鲁迅的不仅仅是生活上的帮助,还有精神上的支持,每当他与“正人君子”战斗时,都能从藤野先生身上获得勇气。藤野先生求真务实、坚持正义的态度也深深感染了鲁迅,让鲁迅敢于面对黑暗,仅用一支笔就撑起了“铁屋子”的大门。
再次品读鲁迅先生的这两篇文章,我学会了感恩。
我知道了要用真心回报那些疼我、爱我的人,不能把他们的付出当成理所当然。现在这个社会有很多人利益至上,崇尚狼性文化,冷漠无情,我不能变的和他们一样。
我要像鲁迅一样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去生活,这样即使遭遇再多的艰难险阻也无所畏惧。因为我身上穿着亲人们用“真心”编织的盔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