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艳红名师工作室
阅读·让美好归心见字如面好书相鉴
读书是一种享受,也是一种修行。它让我们在追求知识的路上不断成长,让我们的人生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书是灯,读书照亮了前面的路;书是桥,读书接通了彼此的岸;书是帆,读书推动了人生的船。读书是一门人生的艺术,因为读书,人生才更加精彩!让我们一起读书吧……
“真正好的教育一定是自我教育。”这是我在看过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这本书后感觉最根本的一句话,这句话不仅适用于我们每个人自身,也是我们教学生的最终目的。一个渴望进行自我教育的人,首先得知道一个好的老师是什么样子的,而一个好的老师,必须首先是一个好的学生。只有拥有学生和老师双重视角,我们才能更加科学的对学生展开正确的教育。而渴望进行自我教育的人,确实应该看一下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看完这本书后,我想从两方面谈一下自己的感受。第一方面是谈自身。教书育人是一个良心活,但是在竞争激烈,事务繁忙的社会背景下,又有多少教师能够纯粹的守住本心,一心教育事业呢?所以,从思想上改变观念,正确认识自身,正确认识这份教育事业,我认为是首要任务。教育能实现自我价值,这不仅是在教育学生上,也是在自我教育、自我成长上。教师要有“静”气,就是要静下心来备每一堂课,静下心来批每一本作业,静下心来与每个孩子对话,静下心来研究学问,静下心来读几本书,静下心来总结规律,静下心来反思自己的言行和方式,静下心来细细的品位与学生在一起的分分秒秒……乐趣自然在其中,生活的意义也在其中。静气才能平心,心一平,生活会是另外一番景致,工作也会是另外一番景致,人生也将是另外一番景致,这就是“谈自身”的本质所在。这其中有一个很好的方式,那就是读书。提到读书,许多老师感觉无奈:我们也想读书啊,可是真的没有时间啊!确实,教师每天必须做的:备课、上课、批改作业、辅导个别学生、上交各种业务学习材料,做班主任的还有更多大大小小的事……这些事占去了很多时间。阅读的时间从哪里来?毕竟每天只有24小时!是的,可能现实让许多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迷茫,我能想到的一个方法是:既然实际问题存在,那就少读、读好、反思!其中又数“反思”最为重要。荀子曰:君子日三省乎己。时间少就少读点,但要读高质量的书,留给“反思”更多时间,这样同样能超越自我的局限,进入更高的精神境界,站在更高处思考,可能原来困扰自己的问题会迎刃而解。第二个方面是对学生。一个孩子就是一个独立的世界,没有重复,各具特色。如果每个孩子的喜悦和苦恼都可以敲打着我们的心,那我们就具备了从事教师职业的热情。现在有些师生间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隔阂、误解乃至对立和冲突。这既不是教师的本意,更不是学生的需要。只是受制于沟通时间不充分、教师处理问题过于简单,从而导致师生关系的紧张。我们应认识到“花期”的不同,给学生以耐心和机会,谁小时候不是个“小捣蛋”呢?只要不是极其恶劣或狠毒暗黑的行为,学生偶尔犯了一个错误,耐心引导,推心置腹的教育,学生是能感受到的,至于急火攻心,撕心裂肺甚至大打出手,我觉得大可不必。这样努力做到民主、平等、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学会做一名“愉快的教师”,有了“愉快教师”才能使学生在愉快的学习中成为“愉快学生”,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愉快的学习,愉快的成长,这也是“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实质。当然了,想要在各方面让学生信服,学习与锻炼教学能力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作为一线教师,我们已具备了基本的教学能力,可怎样在巩固基本能力的同时,又培养新的能力是我们应该面对的问题。苏霍姆林斯基提供了很多建议,如“从哪儿找时间?一昼夜有二十四小时”,它教会了我们如何去克服没有时间这个难题,用有限的时间去做有效的事情;“评分应当有份量”,评分是一种微妙的教育工具,也是检测教师能力的工具。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宁缺毋滥,每次都评得更有份量、更有意义等等。这些教学能力是我们作为教师的基本功、必学项,可以在工作中慢慢积累,从而更好的服务于学生,更好的解放自己。总而言之,这些见解在我自己看来也只是教育事业中的沧海一粟,我深感教育是慢艺术、精工艺,需用心雕琢每个细节,关注每位学生的成长需求。苏霍姆林斯基的建议是基石、是航标,助我反思改进教学,未来,我将依循这些智慧,时时阅读,时时反思,在教育路上稳步前行,培育更多“花朵”绽于知识沃土。
供稿:高振华
编辑:郭高伶
初审:申 华
终审:刘艳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