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明仪是古代一位非常出色的音乐家。
有一天,公明仪心情不错,带着他心爱的琴来到一片草地上。他看到一头老牛正在慢悠悠地吃草,突发奇想,想要给这头牛弹奏一曲高雅的音乐。
于是,他摆好琴,开始认真地弹奏起来,优美的音符从琴弦上流淌而出。然而,老牛却似乎对这美妙的音乐毫无兴趣,它依旧自顾自地低着头,专注地吃着地上的青草,完全没有任何特别的反应。
公明仪见老牛毫无反应,并不气馁。
他又开始尝试用琴声模仿蚊虫嗡嗡的声音,还有小牛犊寻找母牛时发出的哞哞声。这一次,神奇的事情发生了,老牛立刻就有了不同的表现。它摇起了尾巴,竖起了耳朵,还迈着蹄子走来走去,似乎在仔细聆听着这些声音。
这个寓言故事深刻地讽刺了那些在说话做事时不看对象、不考虑实际情况的人。也强调了教育的重要原则,那就是因材施教。只有根据不同的对象、不同的特点和需求来进行教育和引导,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否则就如同对牛弹琴一般,只是做了无用功。
(18)《鹬蚌相争》
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里,一只鹬鸟在河边觅食。它看到一只河蚌正张开蚌壳在沙滩上晒太阳。
鹬鸟立刻飞过去,想用它长长的嘴啄食河蚌的肉。河蚌察觉到危险,迅速合上蚌壳,紧紧夹住了鹬鸟的嘴。
鹬鸟挣扎不脱,便对河蚌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你就会被晒死。”河蚌也不甘示弱地回应道:“今天你的嘴拔不出去,明天你的嘴拔不出去,你就会饿死。”
它们就这样僵持着,谁也不肯让步。就在这时,一个渔夫经过,看到鹬蚌相争的情景,轻而易举地把它们一起抓走了。
这个寓言故事告诉人们,在生活中如果双方互不相让,往往会两败俱伤,让第三者从中得利。要懂得在必要的时候相互妥协,以避免因争斗而带来更大的损失。
(19)《东郭先生》
从前有一位东郭先生,他是一个心地善良但有些迂腐的人。
有一天,东郭先生骑着毛驴正走在路上,突然遇到一只被猎人追赶的狼。这只狼非常狼狈,它苦苦哀求东郭先生救救它。东郭先生看到狼可怜的样子,动了恻隐之心,就把书从口袋里倒出来,让狼藏进了口袋里。
过了一会儿,猎人追过来问东郭先生有没有看到一只狼,东郭先生撒谎说没有看到。等猎人走后,东郭先生把狼放了出来。然而,狼却露出了凶恶的本性,它张牙舞爪地说它饿了,要吃掉东郭先生。
东郭先生非常惊恐,他和狼争论起来,说自己救了它,它不应该恩将仇报。但狼哪里肯听,步步紧逼。就在这危急时刻,一位老农经过。东郭先生急忙向老农求救,把事情的经过告诉了他。
老农想了一个办法,他让东郭先生和狼重新演示一遍刚才是怎么把狼装进袋子里的。狼不知是计,就又钻进了袋子里。老农赶紧把口袋扎紧,拿起锄头狠狠地把狼打死了。
这个寓言故事告诉人们,不能对坏人滥施同情心,要认清他们的本质,不然可能会给自己带来灾祸。同时也讽刺了那些像东郭先生一样糊涂愚蠢的人。
(20)《指鹿为马》
秦朝末年,赵高试图谋朝篡位。
一天,赵高趁群臣朝贺之时,命人牵来一头鹿献给秦二世,并故意大声说:“这是献给陛下的一匹马。”秦二世感到十分奇怪,笑着说:“丞相你是不是弄错了,这明明是鹿,怎么说是马呢?”
赵高却一本正经地问群臣:“你们说这到底是鹿还是马?”一些胆小而又阿谀奉承的大臣纷纷附和赵高,说是马;而一些正直的大臣则坚定地说是鹿。
后来,那些说实话的大臣都遭到了赵高的迫害和打击。
赵高通过这种手段来测试群臣对他的忠诚度,同时也为他日后的篡权行动做准备。
这个寓言故事深刻地反映了当时政治的黑暗和人心的复杂,也警示人们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坚定的立场,不要被权势和谎言所迷惑。
(21)《囫囵吞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