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9日晚,在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从江县,本年度首个“超级月亮”现身天宇,并与侗族鼓楼相映成趣。吴德军 摄
古希腊月神早期是塞勒涅(古罗马称露娜),后期则是阿尔忒弥斯(古罗马称狄安娜)。阿尔忒弥斯在拜占庭城邦还被奉为女战神,因为卡吕冬国王俄纽斯给众神献祭时忘记了给她祭品,就派遣凶残无比的野猪去践踏俄纽斯的国土,月亮在这里象征非理性的报复,神秘莫测。
中新社记者:为什么东西方月亮意象如此不同?
王天红:一是源于中西古典哲学思想的不同。中国古典哲学崇尚“天人合一”“物我合一”,因而将月亮看作有感情的生命而赋予其丰富的情感意蕴,使“月”成为一种含蕴丰富的原始意象,诗人文人自觉不自觉地对月移情,对月的比喻也高雅、优美、贴切,如钩如舟如瑶台镜,如弓如眉如白玉盘,反映出中国人的温柔情感和敦厚想象。西方古典哲学崇尚“物我对立”,人月两分,各自独立,对月的比喻千奇百怪,艾米莉·迪金森称“金下巴”,卡尔·桑德堡称“战马饮水的水桶”,劳伦斯称“子宫”。需要指出的是,此差异仅指古代东西方,20世纪后,受西方思想影响的中国也出现对“月”的另类表达,如徐志摩《梦游埃及》里“一轮漆黑的明月”,矛盾又荒诞,带有西方象征主义色彩,呈现非现实的神秘世界。
二是源于中西价值观的不同。中国重集体主义的分享与合作,重视对集体的信赖和忠诚,因而以“月”表达对亲人、爱人、集体、家国的思念与孤独的寄托,这些在西方“月”中都不多见。西方重个人主义的幸福与利益,关注的不是“我们”而是“我”,西方诗人不像中国诗人那样,会与思念的人同享月光,而是直接将月作为爱的对象。中国认为,人性本善如月神嫦娥美丽善良,西方认为,人性善恶结合如月神阿尔忒弥斯易喜易怒。因而中国的“月”多美好、皎洁、宁静、优美、脱俗。
2023年8月30日,“超级蓝月亮”高挂香港夜空,与中环摩天轮上的游客相映成趣。中新社记者 侯宇 摄
中新社记者:前面谈到的月亮,包含了许多想象,似可称为“人文之月”;在当今时代,人类对月球的认识不断加深,似可称为“科学之月”。应如何更好理解二者的关系?
王天红:所谓人文之月与科学之月,分别代表着崇美与求真。文学家对月进行描述、吟咏、想象、寄托,在意的是审美。科学家眼中是科学之月,观测、登月、研究,在意的是真相。人文之月上有嫦娥、玉兔、吴刚,科学之月上有山脉、丘陵、沟壑。人文之月自发光芒,科学之月反射日光。中国古人发现月亮预兆自然现象,如“月晕而风”“云掩中秋月,雨打上元灯”,其实已是人文与科学的结合了。
中国航天不断发展,从2004年“嫦娥工程”启动到2024年“嫦娥六号”圆满完成月背采样返回,也许有人会问,对月球探索越来越广泛深入,发现上面没有嫦娥和玉兔,会不会令其失去原有的魅力和神秘?我想答案是否定的。
2023年8月30日晚,重庆市民在江北嘴江滩公园拍摄“超级月亮”。中新社记者 何蓬磊 摄
古往今来几千年,月已成为沉淀在人类心底的永恒意象,对其了解得越多,人类越会敬畏大自然的创造,越会发现更多秘密有待继续探寻。随时间流逝,月亮丝毫不会减少其神秘的魅力,人类将会赋予其更多神奇的想象与更加丰富的意涵。
受访者简介: